9 月 10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天水市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他指出,伏羲庙具有很 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天水古称“成纪”,相传是伏羲诞生地,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伏羲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建筑群。1988 年,天水市恢复公祭伏羲活动,举办首届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今年 6 月,2024(甲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举行,与此同时,台 湾新北市也举行了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已举办 34 届,成为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重要载体。
天水伏羲庙。 资料图片
肇启文明的人文始祖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中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成为中华文化经典的象征符号。伏羲为何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早在先秦时期,《管子》《左传》《庄子》《周易》等典籍中就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数《周易》。《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包牺氏”即伏羲。按照此中说法,伏羲通过对天地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长期观察和思考,创制出八卦,从而使人类得以通晓自然奥秘。
创制八卦是伏羲对于中华文明最大的贡献。“文”的本义是花纹、纹理。按照中国古人的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变化自有其纹理、理路,也就是内在规律。但在伏羲之前,先民并未意识和了解到这些规律,只能被动接受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支配。而伏羲画卦,则实现了自然现象的抽象化,从而迈出了探索进而把握自然规律的第一步,宇宙之“文”得以彰“明”,人类能够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参赞天地之化育。
这正是天水伏羲庙牌坊“开天明道”、正殿牌匾“一画开天”的内涵所在。这里的“开天”并非盘古开天辟地意义上的天地分判,而是指伏羲画卦用简洁的符号打破了人类对宇宙混沌未分的认识状态,人类文明由此露出第一缕曙光。据说,天水伏羲庙原有64株古柏,正是按照八卦推演的64个方位种植的。
在后世建构中,伏羲人文始祖的形象不断丰富和完善。除了创制八卦之外,他还有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创造,包括制作历法、发明书契、制造网罟、圈养禽畜、设立庖厨、发明琴瑟、设立官职、创制婚姻制度,乃至始创物名、都城、房屋、弧矢、干戈、钱币、裘冠、穗帛、桴筏、杵臼、木梳、医药等,囊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再到制度文明,创建功绩都被归结到伏羲一人身上,进一步塑造其人文始祖的形象。正如古人所言:“卦象设则神明通,书契作则文字著,婚姻正则人伦叙,百官纪则班位修,乐音陈则度数明。神设其教,皇建其极,物章其彩,民跻其行,而人文于是乎著矣。故曰人文之始也。”
正因如此,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品评古代人物,将伏羲列为“古今圣王第一人”。而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建构儒家道统谱系时,也将伏羲尊为“道统渊源之首”。可以说,伏羲作为人文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点。
6月21日,2024(甲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肃天水举行。 新华社记者 张志敏摄
多元一体的重要象征
在古代流传的诸多传说中,伏羲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也是我国诸多民族的创世始祖,由此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象征。
据古史传说,上古时期曾发生一场大洪水,洪水过后,只有伏羲、女娲兄妹幸免于难。成人之后,他们在天神的指示下结为夫妻,繁衍人类。伏羲、女娲也因此成为人类的创世始祖。
这则神话不仅在中原地区流传,我国东西南北多个地区、多个民族中也都存在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有学者统计,在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流传的洪水之后兄妹婚配的神话有100多篇,其中很多都与伏羲有密切关联。例如,在壮族、仫佬族及瑶族的传说中,洪水过后,伏羲兄妹从葫芦里走出来结婚生子,繁衍了各民族的祖先。此外,在黎、佤、高山等民族中也流传着类似的故事。可以说,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极具广泛代表性的始祖,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正如人类学家费孝通指出的:“汉族和诸多民族共同把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认为是自己的祖先,就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生动体现。”
伏羲、女娲婚配神话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图。目前,全国各地很多遗址、墓葬都发现有伏羲女娲交尾图,如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四川多地出土的东汉画像砖、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帛画、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石刻画像、吉林集安的高句丽墓葬等。伏羲女娲画像的广泛分布,反映了伏羲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也是龙图腾的起源。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以蛇身为主体,嫁接了禽的脚、马的毛、鬣的尾、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组合而成。龙图腾的形成正是以蛇为图腾的伏羲部族融合其他部族图腾的结果。
《伏羲考》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闻一多进行这一研究,正是要以此唤醒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团结一致谋求民族独立和解放。伏羲也成为中华民族整体的自觉意识得到空前强化的重要见证。
伏羲女娲图。 资料图片
伏羲祭祀的文化意蕴
伏羲既有史书记载,又有神话传说,既是上古圣王,又是创世始祖,多种形象汇集于一身,成为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国古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伏羲祭祀始终绵延不绝。
历史上,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对伏羲的祭祀,以彰显其政权的正统性。早在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就下令在京师设立三皇庙祭祀三皇(伏羲、神农、轩辕),并以伏羲为首。宋、金两代则改为在淮阳太昊伏羲陵进行祭祀。元成宗时,诏令全国各郡县通祀三皇,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修建三皇庙的热潮。明清两代,伏羲祭祀在历代帝王祭祀中达到顶峰。明太祖一方面废除元代郡县通祀三皇的制度,将淮阳太昊陵作为官方认可的陵祀伏羲的唯一场所;另一方面下令修建历代帝王庙,以伏羲为历代帝王之首,并亲自诣庙祭祀。清朝不仅延续和完善了明代的祭祀制度,而且在祭祀次数上远超明代。据学者统计,明清两代遣官陵祀伏羲共计53次,其中清代多达44次。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三皇五帝传说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着积极意义,历代对于伏羲的官方祭祀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产物。这一点从金、元、清等历代少数民族政权对伏羲祭祀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官方祭祀的带动下,伏羲崇拜逐渐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据史料记载,至迟在五代唐时期,山东枣庄染山已建有伏羲庙。与官方祭祀不同的是,民众更多是将伏羲作为神灵加以祭祀,多是出于求子、求药等现实需求。
元代下令通祀三皇,极大推进了伏羲信仰在民间社会的传播。不过,民间不是将伏羲作为上古圣王而是作为医药之祖进行祭祀,由医者主祭,伏羲作为医药之祖的身份被普通民众广为接受。时至今日,向太昊伏羲氏祈福治病的民间习俗依旧盛行。
古代遍布全国的伏羲庙,至今仍有众多遗存。它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十几个省份,其中在台湾台北市和宜兰县各有一处,进一步凸显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伏羲作为人文始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凝结着远古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伟大创造精神;而对伏羲的不断追溯和想象,也滋养着所有中华儿女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深沉文化根脉。
(作者单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