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穿裤子时常要系腰带,许多服装品牌在腰带扣的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有做成品牌Logo形状的,也有镶钻、水晶等各种装饰。其实,在我国古代,早有与腰带扣功能相近的饰品,这就是带钩和带扣。这两种钩挂在腰间的小物件,在我国服饰中沿用了数千年,且造型之别致、工艺之精巧,远超现代人的想象。
从绦带到带钩与带扣,腰带装饰步步升级
先秦时期,人们在穿上衣下裳式的礼服时,会在腰上由里而外系一条革带和一条大带。大带一般是用丝织物制成,主要起到装饰作用,而革带主要用来悬挂玉佩等配饰。革带外观朴素,一直默默藏于华美的大带之下,两端多用窄绦带和环来系结固定。
随着服饰文化的发展,贵族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束腰的用具——带钩。带钩由钩头、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用于连接腰带的两端,最初实用功能较为突出,后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品。
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带钩,是出土于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遗址的玉带钩,这种玉质带钩是用事先修整好的方形玉块切割钻磨而成。从其材质和高端大气的外观来看,玉带钩在当时应该只有贵族才能佩戴,还没有大范围普及。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带钩。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墓葬出土了更多带钩。春秋时期,带钩已经风靡一时。战国时期,武士们大多穿着齐膝的上衣和长袴,腰间束一条有带钩的革带。《淮南子·说林训》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记载了当时普遍使用带钩的状况,还提及用钩和环相钩括的方式来固定革带。战国时期的墓葬也出土了很多带钩和环配套使用的实物,带钩可以看作是早期革带上与环相系结的绦带的升级版。
东周铜错金银嵌绿松石兽首带钩。
关于带钩,还有一段有名的历史故事。史载,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带兵阻击公子小白,拔箭射去,正好射中小白的带钩,让他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来公子小白成为齐国的国君,史称齐桓公。一枚小小的带钩,竟然挽救了一位春秋霸主的性命,甚至可以说间接扭转了齐国的国运,堪称中华服饰史上的传奇。
秦汉以后,与带钩具有相同作用的带扣逐渐成为王公贵族的新宠。带扣是带钩发展的产物,最初用于马具上,主要由环孔和舌针两部分构成,舌针有活舌和死舌两种。不同造型和材质的带扣,孔洞、扣舌的样式也各不相同。
西汉虎头金钩扣玉龙带钩。
巧夺天工,带钩与带扣的“颜值”大比拼
战国以后,王公贵族腰间革带都以带钩为装饰,蔚然成风。带钩除装在革带顶端用以束腰外,还可以装在腰侧用以佩刀、佩剑、佩镜、佩印或其他装饰物品。王公贵族们将带钩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带钩的材质、制作十分讲究,有铜带钩、金带钩、玉带钩、金嵌玉带钩、铜错金银带钩、铜错金银嵌绿松石带钩等,有的甚至价值连城。
汉代,佩戴玉带钩成为时尚,特别是用西域和田玉制作的玉带钩琢磨细致、刀法简练、质量上乘,深受中原地区贵族的喜爱。江苏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一件用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的双联龙首带钩,设计精巧、雕琢细腻,乃精品之作。汉晋时期,中原的铜带钩传入西域,和田玉则传入中原。这种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了两地之间的联系。
战国熊持盾剑形带钩。
铜带钩主要流行于战国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而玉带钩则一直流行到清代。在中原地区,如果是小型的带钩,一般会做成水禽的样式,钩体呈鸭腹形,钩首类似鸭嘴。北方民族则喜欢曲棒、琵琶等形状的带钩,再饰以老虎、熊等猛兽形象的纹样。
带扣中的“颜值担当”非金带扣莫属。事实上,金带扣只有王侯才能佩戴。新疆博物馆收藏的八龙纹金带扣,以其中原风格的龙纹图案格外引人瞩目。八龙纹金带扣出土于新疆焉耆县黑圪达汉代墓葬,是汉朝中央政府赏赐给焉耆地方政权首领的,带扣上装饰着八条气势非凡的龙。这既是一件珍贵的礼仪用品,也是将雕塑、镶嵌等工艺巧妙地运用于黄金饰品的杰作。带扣上的一条大龙和七条小龙,蜿蜒于激流漩涡之间,扬爪调尾,头角峥嵘,动感十足,搭配水滴形的绿松石和红宝石,显得更加金光四射,五彩斑斓。尤其是龙体上细密的大小金珠,制作时需先将细金丝截为小段,然后熔融聚结成粒,再夹碾成滚圆的小珠,工艺极其精湛,肉眼几乎看不到焊茬,历经近两千年依然光彩照人。
汉代八龙纹金带扣。
中原帝王贵族喜欢玉器做成的装饰品,金器次之,而西域贵族似乎更喜欢金器。所以,朝廷赐给了焉耆王这样一件珍贵的礼品。金带扣可视为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后,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密切往来的重要物证。
小腰饰,大乾坤。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带钩和带扣不断被琢磨完善,从材质、造型、工艺等方面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与文化交流。古人曰:纫索胡绳,令之泽好,以善自约束,终无懈倦也。由带钩的作用“约束”,后引申为品行操守上的约束,善自约束是君子处世的一个准则。发展流传了数千年的带钩和带扣,也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与处事智慧。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