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儒学之风,启民众之智——杨慎对云南的文化贡献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双华 发布日期:2024-09-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以苍凉悲壮的基调唱出高远深邃的人生哲理,意味无穷,令人荡气回肠。这首歌词来源于“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所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月溪、升庵、博南山人,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新都杨氏家族,家学渊源深厚。杨慎自幼聪慧,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故流放至永昌卫(今云南保山),终老于此。

杨慎画像。云南省博物馆藏

  杨慎重视边地儒学教育,尽心扶植云南士人,深情书写云南风土,促进了中原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增强了中原人士对边疆的了解,对兴边地崇儒重学之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重学兴教,鼓励科考

  杨慎的一生,有近一半是在云南度过的。明朝是云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批寓居云岭的中原文士,奉行明朝“文德以化远人”的文教政策,推动云南文坛焕发生机,杨慎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嘉靖以前,云南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许多州县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杨慎入滇后,每到一处便大兴教育、开馆讲学、鼓励科考,带动各地崇学重教、重视科考。

  大兴教育。杨慎坚持向历任云南巡抚谏言发展基层教育的重要性,多地兴建书院、庙学、义学等学习场所。杨慎撰写的《定远县儒学碑记》,直言“云南虽去神皋万里,而气厚风和”,“以古者建学立师,必本其地望,希贤怀古,恒首其儒”,强调云南民风淳朴,文化发展基础好,应当兴办学校,推崇儒学。

  设馆讲学。杨慎遍游云南,每到一地便设馆讲学。明代李元阳《寿升庵六十序》中说,“升庵在安宁,尝讲学遥岑楼,县人又为之建升庵书院。在大理,紫城苍麓,夙尝授馆。”《蒙化府志》亦有载,“杨用修谪金齿,三寓蒙郡。”杨慎还曾在西山碧峣精舍、赵州凤嬉亭、永昌状元楼、开远状元馆等场所讲学。这些地方,逐渐成为云南办学育才和各族士人聚会的中心。

位于云南保山市隆阳区的状元楼,曾是杨慎的居所。来源:隆阳区政协

 

  鼓励科考。明代前期,云南士人在科举考试中参与度不高。杨慎撰写《云南乡试录序》《云贵乡试录后序》等,激励文人士子积极参加科考。他说:“一人之身且有新,吾三日之士,尚犹刮目……今日之滇云,非昔日之滇云矣,勖哉!不以一第自满,而以三代之英自献某也。”得知云南士人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他赞叹“滇之文乎!其士之修辞崇古,齐轨中州”,认为云南士人的科考成绩打破了人们对云南的偏见,夸赞云南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兴盛。

  杨慎的建言献策与身体力行,使各族士人有机会接受中原文化教育,科考入仕,“使滇南榛芜之习,化为邹鲁洙泗之风”,推动了云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

  交游结社,有教无类

  杨慎到云南后,士人们慕名前来求教,逐渐形成了崇尚儒学、寓学于乐的文学群体。杨慎积极设馆讲学,当地民众在他的影响下,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主动结交中原优秀士人,崇学重教蔚然成风。

  交游甚广。杨慎寻访云南各地时,都与当地士人有交集。清代黄宗羲《明文海》记载,“滇之东西,地以数千里计,及门而受业者恒千百人,脱颖而登科甲、居魁选者,蔼蔼然吉士也。先生又不以问学骄人……门下履常满。”其中,既有张含、游居敬、简绍芳等寓居云南的中原士人,也有杨士云、李元阳等云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还有以木公、左祯为代表的土司家族成员。

  结社唱和。杨慎以文会友,留下“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的佳话。杨慎与李元阳同游剑川石宝山,作《石宝山寺与仁夫同赋》,酬和李元阳《石宝山别升庵得黄字》,二人还联袂创作《山中联句》;与张含同访哀牢山,探寻九隆遗踪,共同编纂《滇载记》;李元阳、杨士云同修《大理府志》,杨慎为之作序。杨慎与各民族士人广泛交往,创作了大量诗文著作,营造了积极的文学创作氛围。

  有教无类。杨慎交游结社的对象来自各民族、各阶层。其中,与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木公、巍山彝族左氏土司左祯的交往较为典型。杨慎在蒙化冷泉庵,与左祯、左明理等彝族士人交游研学,对优秀者表扬鼓励,他还与左祯共同题写了蒙化圆觉寺“宇宙大雄”牌匾。木公曾将个人诗集寄给杨慎求教。杨慎为其诗集《万松吟》和家谱《木氏宦谱》题序,并为木公选编诗歌,辑录成《雪山诗选》,加以评论和推介。这不仅激发了少数民族士人用汉文创作诗歌的热情,也使云南士人创作的诗歌为更多中原士人所知。

  作诗著文,吟咏风土

  杨慎足迹遍布云南各地,创作了大量以云南风土人情为书写对象的作品。绮丽的云南风土,丰富了杨慎的创作题材。杨慎的诗词,再现了明代云南丰富的节庆民俗,各民族贸易往来、文化交融的盛景,是明代云南各民族互融共居、和谐共生的历史写照。

  民俗节庆。杨慎广泛收集民间传说、神话、歌谣、谚语,辑录成《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等;歌咏节庆盛况,创作《渔家傲十二首·滇南月节》《夜宿泸山》等诗歌,其中,“松炬荧荧宵作午,星回令节传今古”记录了滇南民众在星回节手持松炬穿梭游行的情景;“共倾浴佛金盆水,拜愿灵山催早起”描绘了滇南民众在浴佛节沐浴净身、敬佛祈福的情景。

  经贸往来。杨慎《滇海曲》云:“湖荡鱼虾晨积场,市桥灯火夜交光。油窗洞户吴商肆,罗帕封颐僰妇妆。”描绘了滇池之畔渔业繁盛,罗帕遮面的妇女与吴地(今江苏一带)商人贸易往来的场景。“渔父长歌僰人曲,盐商爱上白夷楼”之句,呈现了金沙江畔的居民以渔业为生,为往来盐商提供住宿的和乐景象。“居家有米无烦镪,入市需盐不用钱”,则记录了元江当地各民族自给自足,以盐为支付手段的历史。

  曲艺歌舞。杨慎《观秋千》云:“滇歌僰曲齐声和,社鼓渔灯夜未央。”诗歌描绘了滇池之滨各民族共同歌舞唱灯的情景,是多民族艺术交融互鉴的写照。“婚娶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佐证了傣族孔雀舞在明代就已盛行的史实。

  杨慎留居云南三十余年,大兴儒学之风,广交各族士人,传播中原文化,淳化民风民俗,增进了云南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氓评价的:“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清代彝文抄本建水《百乐书》研究”(项目号23VJXG051)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