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审美情趣。传统戏曲种类繁多,除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剧种外,还有形态多样、剧种丰富、剧目富集的少数民族传统戏曲。各民族传统戏曲是文化交融的产物,体现在其形成、发展、演绎故事、母题、展演场景等各方面。传统戏曲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富给养。
1954年街道文艺队演出的壮剧《白蛇传》。来源:《广西通志照片志》
共用文本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许多经典故事,它们体现了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观,被传统戏曲艺术吸收演绎,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瑰宝。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著名的爱情悲剧,有多种传统戏曲版本。越剧以其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将梁祝二人的爱情演绎得感人至深;粤剧以独特的音乐和语言风格,赋予故事浓厚的地方特色;京剧突出以技载情的厚重感,通过水袖、台步、眼神等程式化的动作表现人物情感,体现了寓情于技的美学追求。与此同时,《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壮剧、侗戏等少数民族传统戏曲的经典剧目。壮剧采用“壮欢”(壮族山歌)调式,融入“蚂拐舞”的弹跳步法表现梁祝同窗共读的欢快,以“铜鼓舞”的旋转动作暗示命运无常;侗戏采用琵琶歌、风雨桥等特色元素,以侗族大歌的多声部为基础,创造出戏歌一体的音乐样式。尽管演绎形式不同,但故事主角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始终是各民族传统戏曲共同表达的主题。
《白蛇传》是广为流传的经典爱情故事,在传统戏曲中被赋予了多重艺术特色。京剧的表演程式形成了一套高度符号化的表意系统,强化了关于“人妖之辨”的哲学思考;川剧通过变脸等绝技,运用音量大、余音长、表现力强的高腔,体现了川剧特有的情感张力;傣剧将傣族孔雀舞“三道弯”体态与民间祭蛇仪式中的动作相融合,在内容上融入佛教元素,使白素贞实现从蛇到仙的蜕变;苗剧则通过苗族的神话传说,赋予故事更多的神秘色彩。
《孟姜女》作为经典爱情故事,展现了以孟姜女为代表的传统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对暴政的反抗。评剧《孟姜女》唱词浅显易懂,表演生活气息浓厚,突出了孟姜女的坚韧与悲情;黄梅戏唱腔质朴流畅,“冬月里来雪花飞,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前面乌鸦来领路,走到长城冷凄凄”“寒衣送到夫君死,孟姜何以慰孤魂”等唱词如泣如诉,直抵人心;流行于贵州黔西南一带的福泉阳戏是傩戏的一个分支,表演者佩戴造型分明的木雕面具,有舞有唱,伴奏不用丝弦,而是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赋予古老传说别具一格的风采。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成为各民族传统戏曲共同演绎的经典剧目。秦腔有许多三国戏,经典名段有“龙凤呈祥”“千里走单骑”“古城会”等;白族大本曲有“桃园结义”“长坂坡”等经典选段,唱词使用白语,旁白多用汉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三腔九板十八调”唱腔体系;蒙古族“好来宝”表演用马头琴伴奏,以押韵的唱词说唱“飞虎大将马超”“刘备占荆州”“吴蜀联姻”等选段,其中有叙事、有抒情,有赞颂、有讽刺,表演风趣幽默,听之酣畅淋漓。
各民族以各种传统戏曲形式演绎相同的经典故事,其中蕴含的情感与信念是共通的。这些故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共享母题
母题是对固定的情节叙事单元的凝练概括。戏曲母题是戏曲作品中稳定传承、具有共同属性及特点的最小情节单元或单一叙事单位,拥有类型化的形象、象征化的喻象或原型。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各民族传统戏曲形成了许多共同的母题。
爱情与婚姻是各民族传统戏曲的常见母题。无论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剧目,还是《诺桑王子》(藏戏)、《插花姑娘》(畲族叙事长歌)、《召树屯》(傣剧)、《珠郎娘美》(侗剧)等,都以爱情故事为核心,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忠孝节义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各民族传统戏曲的经典母题。例如,豫剧《花木兰》演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经典唱段口口相传,形塑了追求忠孝两全的女性形象;藏戏《文成公主》讲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深明大义的崇高精神。这些戏曲作品不仅弘扬了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也传递了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念。
社会正义与反抗是各民族传统戏曲的重要母题,通常以普通百姓为主角,展现他们对不公与压迫的反抗。评剧《杨三姐告状》通过杨三姐为兄伸冤的故事,展现了百姓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精神;壮剧《布伯》讲述了布伯与雷王斗争、为人间求雨的故事,这些戏曲作品弘扬了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价值。
总体上看,各民族传统戏曲有许多母题的相关剧目都是从中原地区传播而来的,追求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在民族地区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在戏剧传播过程中易引起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共享母题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深度,在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情中深化了各民族对彼此的认同。
藏戏《金城公主》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1月8日摄)。新华社发
贴近生活
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联结各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戏曲艺术在民间扎根,成为各族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民间性不仅体现在表演场域的大众性,还体现在戏曲内容不断吸收生活故事,贴近群众生活。
从演出形式来看,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戏曲走向民间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戏曲进一步深入乡村,成为农民劳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活动。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庙会集市,戏曲演出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到了现代,戏曲表演场地不仅有传统剧院、戏台,还走进社区、学校、工厂,并通过“云演出”等形式,进入千家万户。这种深入基层的演出方式,也使得戏曲艺术在社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内容创作方面,戏曲创作始终与各族群众当下生活息息相关。豫剧《朝阳沟》讲述了青年回乡创业的故事,反映了新时代农村的变迁,体现了戏曲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壮剧《黄文秀》根据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扶贫事迹创作而成,再现了黄文秀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精神追求和深厚的为民情怀。此外,为适应时代发展,文艺工作者对老故事再度创作,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粤剧新创剧目《精忠魂》扬弃了以往同题材作品惯用的忠奸对立的叙事套路,以人性逻辑为基础,深刻挖掘和表现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海派连台本戏《七侠五义》不仅有气势恢宏的群武戏,文戏的唱腔设计亦别具一格,并充分运用多媒体影像特效、威亚技术,强化沉浸式体验,让表演更具观赏性。
总之,各民族传统戏曲在凝聚民族精神、形塑价值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同的母题经由各民族传统戏曲不断演绎,反映了各民族共通的文化心理与情感根基。这些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激发了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情,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了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安徽文化实践研究”(项目号2023KY001)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