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以“五岳之首”的盛名称誉古今,卷帙浩繁的文献里留下了大量赞美泰山气象的经典篇章。千百年来,泰山所承载的“国泰民安”“与国咸宁”的美好希冀,成为社会的共同追求。
多重审美视域下的泰山气象
远古时期,泰山地区植被茂密,降雨丰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饶,成为华夏诸多部族繁衍生息的场所。泰山脚下、汶水河畔,孕育了重要的中华史前文明,由泰山引发的山川崇拜也由此肇始。
泰山景色。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泰山崇拜是我国古代先民山川崇拜的典型代表。传说,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史记·五帝本纪》)。《诗经·鲁颂·閟宫》极具神韵地描写了“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的泰山气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讲到,“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这里的“岱岳”就是指泰山及其附近地区。汉武帝八次泰山封禅,留下“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的赞叹。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封禅》载,“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因为泰山是“万物所交代之处”,“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放天,附梁甫之基以报地”。
隋唐以降,泰山以其独有的雄浑壮美吸引着四海之人登游览胜,题刻拟诗,遗墨撰文。山东省泰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纂的《全泰山诗》,收录古今吟咏泰山诗作16000余首,其中不乏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留下的名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游泰山六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既描写了泰山美景,更显示出盛唐气象。
在古代,泰山与朝政国运紧密相连,可视作为政得失的晴雨表。岱顶大观峰石壁上,有唐玄宗李隆基所撰《纪泰山铭》,其中有“道在观政,名非从欲”之语。与之紧邻的“与国咸宁”题刻,是泰山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直接阐释。该题刻字面高270厘米,宽100厘米,刻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系泰安知府萨槎所题。
泰山石刻“五岳独尊”。 来源:泰山景区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随着民族危机加深,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需要强化中华民族意识,把抽象的国家概念不断地具象化、直观化,因此,有人主张用宏伟的泰山象征伟大的中华民族,象征国家的稳固恒久。泰安学者赵新儒将泰山与孔子并举,主张“保存泰山古迹,光大历史民族之精神”。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泰山风俗画诗碑》中写到:“国家多难,民族危急,凡我同胞,地形要记。莫拜偶像,莫重游戏,努力救亡,共同抗敌。全国振奋,一定胜利,名山国宝,举世无匹。”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学人站在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以长时段的视野来观察泰山。郭沫若认为,“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季羡林在《泰山石刻》序言中写到:“泰山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东方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举足轻重。”
泰山不仅是中国名山,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17世纪以后,有一批西方汉学家来到泰山,对其进行考察与研究。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其所著《中国心灵》中说:“泰山是中国的奥林匹斯山,它是一列大山脉最高的一部分。在中国,从古以来它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
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灵感的源泉,象征着古代中国的文明和信仰。”
古往今来,无数人通过多重的审美视角称赞泰山,不断层累了泰山文化的高度。作为五岳之首,在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浸润下,泰山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中华文化的缩影。
泰山承载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的共同追求
从长时段看,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人们礼赞泰山都与其承载的国泰民安的美好希冀相关。“泰”字在《易经》泰卦中有极大、极多之意,也有强大、安定之意。上古时期,帝王有巡狩泰山的传统。《尚书·尧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也就是说,舜在接受尧禅让后,于二月巡狩天下,来到泰山,举行了柴祭。
封禅泰山,祭天祀地,是中国古代国家礼仪中最隆盛的国祀大典。“封禅”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管子·封禅》。所谓“封禅”,包含“封”和“禅”两个仪式。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凡是受命而王的最高统治者,条件具备后都要举行祭祀泰山的典礼。《史记·封禅书》记载的举行过泰山封禅仪式的上古帝王有无怀氏、虙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俈、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几位。当时,“封”都在泰山,而“禅”多在泰山附近的小山。
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后,很快就东巡,第一件事便是泰山封禅,此举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纷纷举行泰山封禅。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后世王朝没有再到泰山行封禅大典,但是明、清帝王及皇室多次亲自或派遣官员祭祀泰山。其中,康熙帝两次登山祭祀,题“普照乾坤”“云峰”诸字,宿泰山巅,赋诗遣兴。乾隆帝“循圣祖之家法,溯虞夏之遗规”,14次祭祀泰山,6次登上岱顶,并留下大量笔墨诗词。
不仅古代帝王崇敬泰山,普通百姓也把泰山当作精神依托。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是百姓祈福的重要神灵,由此形成热闹非凡的泰山庙会,东岳庙、“泰山石敢当”遍布全国。《水浒传》《醒世姻缘传》《岱志》等文献中均有对泰山庙会的详细描写。比如,《岱志》描绘了泰山庙会的景象:“斗鸡蹴鞠,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相隔甚远。”
泰山文化远播四方,历史上,有大量藩邦使者来到泰山祭祀。北宋《册府元龟》记载,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丁卯,唐高宗“发东都赴东岳。从驾文武兵士及仪仗法物相继数百里,列营置幕,弥亘郊原。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罽宾、乌苌、昆仑、倭国及新罗、百济、高丽等诸藩酋长,各率其扈从,穹庐毡帐及牛羊驼马填候道路”。源于泰山灵石崇拜的“泰山石敢当”民俗,也广泛流布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区。
泰山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它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在当代依然熠熠生辉。要深入挖掘泰山的丰富内涵,加强泰山文化保护传承,把泰山打造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