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励大家“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矗立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石碑以白色石灰石制成,高142厘米、宽66厘米、厚12厘米,最上端有7行碑文,文后以汉文、傣文、拉祜文等书写着48个参会代表的名字。它是云南边疆各族人民一心一德跟党走的历史见证。
1950年,刚解放的边疆大地百废待兴。当时的普洱专区共辖15个县,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0%。为增进边疆民族对祖国的了解,增强民族团结,党中央决定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从各民族中选派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普洱专区的35名各民族代表,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0年12月,普洱专区党委及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组织召开“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赴京观礼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在北京的见闻。其他与会代表听后深有感触,一致表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并决定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表达各族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捍卫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决心。
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20多个民族的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按佤族风俗习惯剽牛、喝咒水,盟誓立碑。碑文写道:“我们……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王琪摄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取得伟大胜利的见证。誓词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华儿女一心一德跟党走的政治品格。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普洱各族人民坚定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生动篇章。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动缩影。誓词碑表达了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彰显了各民族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后,在普洱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生活,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普洱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只有守望相助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誓词碑正是各族人民情比金坚的证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在边疆地区的真实映射。
2024年9月25日,普洱民族团结园内,当地群众欢聚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周围。 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摄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华儿女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不朽丰碑。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从未变异,“和”的文化源远流长。70多年前,普洱专区各民族代表会盟立誓,充分彰显了各民族对以“和”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70多年来,普洱各族人民弘扬“和文化”,传承虽然没有血缘但像亲人一样的“宾弄赛嗨”(傣语音译,意为“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互助机制,积极建立各民族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和谐共处的关系;组建“同心互助组”,开展“火塘夜校”“社房”等活动,激发各族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创建民族团结和谐小区、民族团结文明楼院,推动社区更加和谐稳定,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越来越足。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当前,誓词碑及其所在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和纪念馆,已经成为云南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普洱民族团结园和纪念馆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形式载体,生动展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的历史和成就,引导观众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家国情怀,时刻铭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发挥誓词碑在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运用其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有关部门要搭建更多平台,为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参与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更大支持。加强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协作,打造教育实践路线和教育基地,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誓词碑精神传承活动。把誓词碑精神有效融入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西南边疆地区治理研究智库。本文系国家民委2023年度教改项目“深耕大西南田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号23026)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