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工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花竹帽,毛南语称“顶卡花”或“顶盖花”,意为“帽底编织有花纹”。清嘉庆年间《广西通志》记载,花竹帽以广西环江盛产的金竹、墨竹为原料,精心编织而成。这种帽子工艺精细、结实耐用、美观大方,常被毛南族青年男女当作定情信物,是幸福美好的象征。
环江县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内的花竹帽及其衍生产品。艾晶供图
承载共同记忆
毛南族先民是先秦时期百越的一支,由隋唐时的“僚人”发展而来,如今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竹编工艺等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有关花竹帽起源的叙事,有汉族青年与毛南族少女用花竹帽定情的民间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北方大雨成灾,有位逃荒的汉族青年阿金流落到毛南山乡。他是位编织能手,利用当地的金竹和墨竹做了顶花竹帽,雨天将花竹帽送给毛南族姑娘谭灵英遮雨。后来,阿金与谭灵英结为夫妻,一起把花竹帽做得更精美。从此,花竹帽便在毛南山乡流传开来。
阿金赠送“顶卡花”的事,很快传遍垌场,歌手为他们编唱了一首《罗嗨歌》:“金丝竹子根连根,恩爱情人心连心——罗嗨!有缘千里来相会,顶卡花儿定终身——罗嗨!”从此,“顶卡花”便成了毛南族姑娘不可缺少的饰品。
从文献资料来看,记载花竹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清嘉庆年间《广西通志》记载:“竹笠极细密,少年妇女戴之。”上世纪30年代成书的《思恩县志》记载,环江地区“出产最精致的斗笠”。由此可以看出,清代以后,花竹帽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并趋于成熟。
花竹帽的雏形为“顶卡加”,是一种用竹篾编织的没有花纹的帽子,主要用来遮阳挡雨,对精致美观的要求不高。随着“顶卡加”制作工艺日趋成熟,纹样更丰富、制作更精细,逐渐演变为“顶卡花”,在毛南族聚集地区还出现了专门售卖花竹帽的帽行。
花竹帽因其遮阳挡雨、轻巧便携的实用功能和吉祥如意、美满幸福的寓意而深受毛南族群众喜爱。对于男青年而言,掌握复杂的花竹帽编织技艺,不仅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还能展现自己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心灵手巧的聪明才智;对于女青年而言,花竹帽是生产生活和婚嫁必备之物,正如毛南族《叮嘱歌》所唱的:“哪个姑娘要出嫁,有花竹帽最要紧。”
上世纪90年代,编织大师谭顺美开办了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培训班,培养出谭素娟、谭汝等一批手艺人。2018年,谭素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非遗项目(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素娟(右)在家中和女儿覃敏摆放花竹帽作品。新华社发
价值传承
技艺价值。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属于传统竹编技艺,共有20多道工序,选材及制作讲究,按阴阳对应,将帽盖、内衬和帽底紧密扣合,结构严谨,整体具有较高的技艺研究价值。
文化价值。花竹帽是毛南族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美好幸福的象征,反映了毛南族人民追求自由、崇尚勤劳的观念。其造型、结构、图纹、色彩体现了方圆相伴、奇正相合、阴阳相生的理念,给人以启迪。
经济价值。花竹帽具有遮阳挡雨的实用价值,但由于技艺要求高,传承者少,产量低,一直是文化、旅游和民俗活动的热门礼品,具有一定的经济开发价值。
美学价值。花竹帽秀美玲珑的外观、简洁奇妙的图案、精巧细致的编织、严谨吻合的结构以及金墨分明的对比基色,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共编 “顶卡花”
在当代社会,新型遮阳避雨工具不计其数,传统花竹帽的吸引力已然减弱,其技艺传承和创新势在必行。近年来,环江县成立了毛南族花竹帽传习馆和工艺陈列馆,并联合相关高校成立实践教学基地。2019年,谭素娟被广西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为大学生讲授花竹帽编织技艺,她还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文化普及活动。谭素娟创办花竹帽工作室、培训班,面向社会开班传授技艺,让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环江县毛南音韵艺术团将花竹帽编织技艺与毛南族特色音乐舞蹈相结合,在国内外展演,让花竹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魅力。
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实现了创新。一是在色彩上大胆尝试。传统花竹帽色彩相对单一,经过传承人的不断研发创新,现在的花竹帽增加了红色、蓝色等颜色。二是装饰纹样上创新。如今的花竹帽上不仅运用传统纹样,还加入汉字元素和图形来表达吉祥、安乐等寓意,如“福”“永远跟党走”等字样以及心形、菱形等几何形状。三是造型功能上拓展。在花竹帽工艺基础上,推出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例如耳饰、坐垫、灯具、收纳盒等,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与现代生活互嵌,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