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花儿,礼赞“三交”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晓丽 发布日期:2024-06-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各地风土人情,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花儿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由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共创共有共享,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政治变迁、经济交流、人口迁徙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花儿真实反映了各民族交流不断深入、文化互鉴的历史,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展演上的花儿表演。 牛锐摄

  反映社会变迁,承载“三交”历史记忆

  花儿的诞生年代,有周朝说、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明代说,其中赞成起源于明代者较多。明万历年间,高洪任职河州(今甘肃临夏)时,作《古鄯行吟》云:“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这是迄今为止具体提到“花儿”名称的最早文献。

  根据流传地区、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可以将花儿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六盘山花儿”三大类。人们不仅在日常生活劳作中即兴漫唱,还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

  花儿发源于河湟地区,由大通河、湟水与黄河上游流域共同构成三河流域辐射区域。这里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交界地带,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过渡地带,向南延伸是农耕区,向西则是高原游牧区。

  先秦时期,河湟地区是西戎繁衍生息之地。秦汉时期,大量内地移民迁入戍边屯垦,汉、羌、氐等多民族交错杂居。魏晋南北朝时,汉、羌、吐谷浑、鲜卑等多民族共居于此。隋唐时期,吐蕃王朝兴起,原先居住在此的鲜卑人、羌人和部分汉人逐渐融入吐蕃之中。元代,河湟地区是主要的“屯聚牧养”基地之一,各民族人口迁移并聚集在此。到明清之际,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藏、回、东乡、撒拉、保安、土、裕固、蒙古等多民族交错杂居的格局。各民族迁徙流动、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花儿的诞生提供了天然空间和有利条件。

  在青海,花儿流传于西宁、大通、循化、化隆、门源、湟中等市县,涉及汉、回、藏、土、撒拉、保安等民族。在甘肃,花儿盛行的洮岷地区包括岷县、康乐、临洮、临潭、临夏、和政、广河、东乡、积石山等市县,涉及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撒拉等民族。在宁夏,花儿在固原、海原、同心、西吉、隆德等地较为流行。在新疆,花儿的传唱地区主要在昌吉、米泉、阜康、玛纳斯、呼图壁等市县。各民族在共同参与以花儿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民间文化活动中,展现出一幅和美画卷。

  各民族共创共有共享,增进文化认同

  花儿表现形式多样,拥有多种曲令、衬词、格律、句式等。如,“河湟花儿”曲调有上百种“令”,包括“河州大令”“河州二令”“河州三令”“尕马儿令”“白牡丹令”等;歌词有长有短,有四句式、五句式、六句式;修辞手法多为“比兴”。“洮岷花儿”以短歌为主,句式多样,善用“赋比兴”以及夸张手法,曲调有“莲花山令”“扎刀令”“阿乌令”等十多种“令”。

  各地花儿都是用汉语演唱的,其中又以河州方言为主。河州曾是丝绸之路重镇,是农业、畜牧业产品的集散地,河州方言吸收了蒙古语、藏语中的部分词汇,同时还保留有一些宋元时期汉语词汇,成为各民族共创花儿的语言基础。如,“辣子不辣蒜不辣,芥末儿辣人着哩;我烙的果列你吃不下,让让儿挼人着哩。”在藏语中,“果列”指“馒头”,“让让儿”是“故意”的意思。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各地花儿相互借鉴吸收,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源于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生活,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花儿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是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即兴创作,唱的是人民的心声。花儿在传唱过程中印刻了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

  花儿的唱词中,包含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凤凰山打仗的盖苏恩,薛仁贵他挂了帅了;六郎隔的幽州城,杨八姐救出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儿经过传唱、翻唱,反映了各族群众对历史的感悟、对生活的体验,其中有歌颂抗战英雄的,有歌颂党的恩情的,也有歌唱各族人民心连心建设家乡的。如:

  “白瓷的碗子细白的面,热炕上铺的是棉毡;保安人的生活赛拌糖,党的恩情似海无边。”

  “水葫芦开花树搭架,满园子的葫芦吊下;共产党领导的好天下,各民族团结成一家。”

  “六盘山松柏嘛一排排,常青树嘛亲手来栽,黄河水引到咱家乡,心坎里升起富裕的希望。”

  “藏回汉兄弟心相连,手挽手,建设咱美丽的甘南;洮河(哈)两岸闹大干,绘新图,现代化就在(个)眼前。”

  这些唱词不仅流露出各族人民对党领导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感恩之情,还表现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烈愿望。

  “花儿会”是农闲时群众自发组织、共同参与的民间集会活动,如大通老爷山“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等等。“花儿会”是各民族共享的节庆活动,赋予了各民族共享的叙事形式,各族群众在共享的文化空间里,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