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沙治沙,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来源:中国民族报 冯雪红 张冰青 发布日期:2024-08-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其中,宁夏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作为全国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的主战场之一,宁夏担负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使命,承担着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任务。要牢牢把握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保护修复系统战等重点任务,着力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筑牢生态安全“防护墙”。

乌玛高速青铜峡至中卫段穿越腾格里沙漠的路段,两侧设置了生态防护带。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加强生态实践,积累防沙治沙地方经验

  宁夏中部和北部地区由西到东分别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呈“n”字型包围,是我国风沙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受沙漠自然生态环境等影响,宁夏中卫、灵武、盐池等多个沙区在长期防沙治沙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防沙治沙体系,为加强全国各地沙区防沙治沙实践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

  20世纪50年代,为加强我国西北地区建设,党和国家批准修建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包兰铁路。建成的包兰铁路总长达900多公里,需多次穿越腾格里沙漠,其中,宁夏中卫沙坡头段全为高大格状流动沙丘,沙漠植被稀疏,自然条件严酷,修建铁路十分困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铁道、林业等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卫县(2003年撤县改为中卫市)政府积极配合,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坡头的一个小村庄打响了沙漠筑路和防沙治沙攻坚战。

  为保障包兰铁路顺利运行,无数干部职工、科研人员、农民群众在沙坡头与“沙魔”作斗争,探索出了以麦草方格为基础的“五带一体”防沙治沙体系,形成了“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铁路防护模式,推进了沙区植被建设和生态修复,为发展沙区经济创造了条件。

  此外,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传统的“一季造林”模式基础上,探索出了以麦草方格治沙为主,以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技术为补充的防沙治沙经验。

  宁夏盐池坚持“抓治沙就是抓生存”的理念,探索出了草原禁牧与舍饲养殖、封沙育林与退牧还草、生物固沙与工程固沙、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移民搬迁与迁出地生态恢复的“五个结合”治沙模式,“封、飞、造”多措并举,“乔、灌、草”合理配置,分区域、分重点进行全域防治,综合施策,加大境内连片明沙带治理,在沙区初步建成了集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防护为一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

  经过不懈努力,宁夏沙区扩张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创新科学技术,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

  坚持系统治理,着力提高沙漠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宁夏防沙治沙成果显著,但是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影响,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危害严重等情况依然存在。必须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创新科学技术,坚持科技治沙,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逐步改善和恢复沙漠原有的生态系统,实现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在宁夏中卫,工人在生产加工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加强技术创新,高效推进防沙治沙进程。科研人员充分考虑流沙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变,针对传统“草方格+植物固沙”模式中出现的土壤恢复缓慢等问题,研发出了“机械固沙措施+混合藻液喷洒”的人工蓝藻结皮固沙技术体系。宁夏充分考虑沙化类型、程度、面积等因素,实施沙漠综合治理工程,吸收前期防沙治沙实践经验,探索形成“五带一体”固沙技术(运用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进行铁路治沙)、防风固沙林营造技术、飞播造林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相结合的科学治沙技术方法。例如,在降水250—300毫米的半干旱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运用生物固沙造林技术、流动沙丘防风固沙技术;在沙地绿洲边缘,采用农林牧综合治理沙化土地技术;在遭到破坏退化的高山草甸、低山草原和丘陵荒漠草原,采取封沙育林育草和禁牧措施;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防止沙化面积扩张和水土流失,维护沙区生态系统稳定,实现宁夏沙化面积和沙化程度双缩减。

  发展沙漠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宁夏充分运用沙漠、光热等自然生态资源,变沙害为沙利,发展瓜果、沙生中药材、光伏、旅游等沙漠生态产业,推动生态环境恢复与沙产业可持续发展。

  发挥沙地资源优势,提升沙地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沙蒿不仅是固沙植物,还具有一定的饲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盐池县大力发展沙蒿种植产业,实现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中卫沙坡头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沙漠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形成了富硒苹果、枸杞、硒砂瓜等特色主导产业,有效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

  挖掘沙区文化内涵,促进沙漠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沙坡头等多个沙区将沙漠资源与地方文化结合,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产业。例如,借助5A级沙坡头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品牌优势,将村庄打造成集民俗体验、文化传播、科普研学、沙漠游乐、特色商业、休闲度假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基地,成为休闲旅游示范村。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助推沙漠生态环保产业转型。盐池县积极探索发展沙漠环保产业,充分利用沙柳、柠条等灌木热值高、灰分低、能效高、无污染等优势,替代煤炭、油气等化石燃料;发展沙生中药材、沙区生态经济林、沙料建材等产业,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同时,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宁夏充分利用沙区土地、光热等自然生态资源,结合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探索形成光伏治沙等防沙治沙新方法,积极拓宽“光伏+”等产业发展模式,在有效构筑生态屏障的同时,实现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作者简介:冯雪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张冰青,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民委创新团队立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宁夏生态移民与民族互嵌社区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