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主线,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发进取(下)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5-04-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3月25日,游客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黑龙潭公园游览。 新华社发 梁志强摄

守正创新,深化文旅融合的云南实践

□ 王传发 高兴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激励大家“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我们要学深悟透、落细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实干动力和思路举措,守正创新,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具有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旅游品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开创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守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云岭大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深厚底蕴。要不断挖掘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融入中华正统的历史资源,坚守由来已久的认同中华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之“正”,为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汲取力量,为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厚植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守正,才能坚守本源和根本,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把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体现价值观念与精神特质的中华文脉代代相传。要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赋予其时代价值,不断增强感召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下去”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继承发扬中不断返本开新、推陈出新,不断突破传统、激活潜能。推进跨界融合,实现技术更新,涵育新时代文化韵味,提升现代审美意境,应用感官沉浸式艺术形式,触发受众直抵内心的情感共鸣。比如,丽江木府见证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景区打造沉浸式体验“遇见木府”夜游项目,以科技赋能重构历史场景的现代表达。茶马古道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经济相依,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那柯里茶马驿站景区打造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测评指标纳入景区建设全过程、全领域,使茶马古道焕发现实感召力。楚雄彝族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雄彝族自治州深挖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深度融入全球刺绣品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在国际时尚舞台展现非遗新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传下去”,而且“活起来”“火起来”。

  文旅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魅力”。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面向,是将文化旅游体验升华为知行合一的精神传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使游客在旅行中赓续文化基因,于畅游山水间提升旅游体验、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与科技协同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云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精准对接游客需求,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打造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比如,建设“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平台,实现云南省4A级以上景区数字化服务全面覆盖。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直播西双版纳泼水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新的思路范式。融合不是拼合,文旅深度融合有助于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的多元需求。要找到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内在连接点,在“针脚”处下足绣花功夫,在文化深挖、科技赋能等环节精耕细作,让文旅融合发展具有持久的人文价值与经济动能。

  文旅融合使产业发展“增效益”。文旅融合是对传统旅游业的内涵重塑和价值重构,是激活生态经济新动能的有效路径。它不是旅游业的简单升级,而是强调产业提质发展变革、产业链延伸和跨界联动,激活经济链条与产业协同,打造长链条产业发展的生态经济,这也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增加效益的关键所在。云南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新业态。例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告庄星光夜市等一系列“民俗+夜经济”的标杆项目,2024年当地旅游人次和总花费分别突破7000万人次、1000亿元。腾冲市和顺古镇发展“研学+民宿”复合业态,将文化体验与休闲消费深度融合。这些实践有力推动了文旅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

  文旅融合为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拓路径”。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要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近年来,云南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IP,精心培育一系列文旅融合项目,守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持续夯实共同富裕根基。例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依托普者黑5A级景区优势,发展“荷塘经济”,深度开发周边村寨农文旅资源,全面启动“百千万”示范项目、和美旅居乡村等项目建设,让村庄由“绿”变“美”,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共赢。大理白族自治州长期旅居人数超60万,大理州打造“旅居大理·品味乡愁”品牌,推动旅游业从“观光型”向“沉浸型”转型,并向民宿、手工艺、区域文化IP等产业链延伸,有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些生态资源转化为民生红利的具体实践,让“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展现了云南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践行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作者简介:王传发,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兴萍,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民武装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创新团队(项目号2024CX06)阶段性成果。】

 

高校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 宋建波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每次到贵州考察都要看望少数民族群众,每次对贵州的重要讲话都必谈民族工作。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阵地之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贡献。

  在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上作示范。要加强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理论学习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政绩考核。加强教育培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培训内容,纳入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培训课程体系。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共享平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抓好本科生教育,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学生心灵深处。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阐释,结合地方实际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具有区域特色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作示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核心任务、评价标准,贯穿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采取“报、网、端、微、屏”多元融合模式,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突出点面结合、统筹兼顾、线上线下齐抓,强化引导,加强法治保障。发挥人才高地作用,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及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典型经验提炼和宣传,更好发挥榜样力量。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探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试点。

  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上作示范。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课堂、宿舍等工作、学习、活动场所。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加强阐释、宣传、推广,在重大活动、公共场所广泛使用,融入日常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积极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推出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精品、文艺作品、文创产品。积极组织开展诗词朗诵、歌舞展演、演讲征文、摄影展览等文化活动,形成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选树先进典型,引导各族师生坚定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践行者。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提升各族师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

  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上作示范。强化交流学习,实施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开展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和区域内双向交流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环境育人,在校园中展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举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引导各族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就业帮扶,提升各族学生就业质量。组织各族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营造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凯里学院党委书记)

 

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 吴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强调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指示。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有更大作为。

  提高认识

  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立足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定位,把生态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认识重大现实意义。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下降,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这种多样性为不同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空间。云南以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庇护着全国50%以上的植物种类、70%以上的动物和菌物种类、80%以上的植被类型,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堡垒,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沿支撑。云南位于长江、珠江的源头或上游,以云南为核心区域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肩负着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需要看到,云南生态系统和物种类型既是丰富的,也是脆弱的,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等使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屏障面临着严峻形势和紧迫任务。

  认识重大国际意义。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我国跨国境河流分布多且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4条重要出境河流。地理上的联系,使得云南与周边国家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云南生态保护状况直接影响下游国家的水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周边国家的生态环境变化也会对云南产生重要影响。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有助于更好推进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夯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省情和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以水电、光伏、风能等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全省绿电占比超90%。依托生态多样性资源,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千方百计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国土绿化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向好。云南多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长期保持高位,主要河流水质总体良好,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好,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长江重要一级支流赤水河在云南的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抓实生态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实施10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不断完善符合实际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与社区多样化协同保护,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云南累计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170余项,基本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成功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建成40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走深走实。

  加强生态保护国际合作。2019年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和国际城市生物多样性论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景。注重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国云南—老挝北部合作工作组等多双边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定期交流会晤、信息通报机制等,组织实施环保技术援助、环境能力建设、公众环境意识提升等务实交流合作项目,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勇担使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强化部门协同,健全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健全覆盖全面、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督察、整改、追责等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能力。

  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建章立制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构建现代化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营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氛围。

  坚持辩证思维。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推动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同频共振。

  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构建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健全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格局,强化以“三屏两带六廊多点”为重点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规划为重要的自然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紧盯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重点湖泊环境治理,持续推进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综合治理。加强省际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国际绿色发展合作,打造全球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样板。

  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念,切实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联动机制,提高生态风险预警能力。重点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栖息生境保护,加强重要珍稀濒危物种、极小种群和遗传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和恢复,不断巩固我国重要生物多样性宝库优势。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路径研究”(项目号23BKS068)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