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深化文旅融合的云南实践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传发 高兴萍 发布日期:2025-04-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激励大家“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我们要学深悟透、落细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实干动力和思路举措,守正创新,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具有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旅游品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开创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守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云岭大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深厚底蕴。要不断挖掘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融入中华正统的历史资源,坚守由来已久的认同中华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之“正”,为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汲取力量,为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厚植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守正,才能坚守本源和根本,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把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体现价值观念与精神特质的中华文脉代代相传。要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赋予其时代价值,不断增强感召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下去”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继承发扬中不断返本开新、推陈出新,不断突破传统、激活潜能。推进跨界融合,实现技术更新,涵育新时代文化韵味,提升现代审美意境,应用感官沉浸式艺术形式,触发受众直抵内心的情感共鸣。比如,丽江木府见证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景区打造沉浸式体验“遇见木府”夜游项目,以科技赋能重构历史场景的现代表达。茶马古道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经济相依,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那柯里茶马驿站景区打造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测评指标纳入景区建设全过程、全领域,使茶马古道焕发现实感召力。楚雄彝族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雄彝族自治州深挖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深度融入全球刺绣品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在国际时尚舞台展现非遗新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传下去”,而且“活起来”“火起来”。

  文旅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魅力”。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面向,是将文化旅游体验升华为知行合一的精神传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使游客在旅行中赓续文化基因,于畅游山水间提升旅游体验、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与科技协同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云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精准对接游客需求,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打造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比如,建设“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平台,实现云南省4A级以上景区数字化服务全面覆盖。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直播西双版纳泼水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新的思路范式。融合不是拼合,文旅深度融合有助于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的多元需求。要找到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内在连接点,在“针脚”处下足绣花功夫,在文化深挖、科技赋能等环节精耕细作,让文旅融合发展具有持久的人文价值与经济动能。

  文旅融合使产业发展“增效益”。文旅融合是对传统旅游业的内涵重塑和价值重构,是激活生态经济新动能的有效路径。它不是旅游业的简单升级,而是强调产业提质发展变革、产业链延伸和跨界联动,激活经济链条与产业协同,打造长链条产业发展的生态经济,这也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增加效益的关键所在。云南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新业态。例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告庄星光夜市等一系列“民俗+夜经济”的标杆项目,2024年当地旅游人次和总花费分别突破7000万人次、1000亿元。腾冲市和顺古镇发展“研学+民宿”复合业态,将文化体验与休闲消费深度融合。这些实践有力推动了文旅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

  文旅融合为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拓路径”。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要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近年来,云南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IP,精心培育一系列文旅融合项目,守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持续夯实共同富裕根基。例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依托普者黑5A级景区优势,发展“荷塘经济”,深度开发周边村寨农文旅资源,全面启动“百千万”示范项目、和美旅居乡村等项目建设,让村庄由“绿”变“美”,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共赢。大理白族自治州长期旅居人数超60万,大理州打造“旅居大理·品味乡愁”品牌,推动旅游业从“观光型”向“沉浸型”转型,并向民宿、手工艺、区域文化IP等产业链延伸,有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些生态资源转化为民生红利的具体实践,让“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展现了云南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践行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作者简介:王传发,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兴萍,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民武装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创新团队(项目号2024CX06)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