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两会后第一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和云南,深入了解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指引云贵大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发进取,展现新的风采。黔滇之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其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切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举措和成果成效,推动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本报邀请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编者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展现贵州新风采
肖锐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来到贵州,为这片热土标注了历史新坐标,擘画了发展新图景。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积极探索,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把牢经济发展大方向。一是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把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作为贵州省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深化“富矿精开”战略,以“六大产业基地”为骨干支柱,以“3533”重点产业集群为发展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一图三清单”(产业链图谱,在建项目、在谈项目、拟招企业清单)滚动推进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贵州战法”。二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引进落地一批优强企业和一批百亿级大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大数据赋能“旧”的改造和“新”的培育,推进已有产业焕新和未来产业启动。三是发展数字经济,强化算力枢纽功能,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充分利用“东数西算”工程赋予的算力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本土大数据核心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以贵阳贵安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与东中部地区合作,探索建立数字经济飞地园区;推动“数字经济+农业”向纵深融合,围绕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深入推进“黔货出山”和“黔货出海”;推动“数字经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电动贵州”为支点,依托资源禀赋,突出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产业优势,积极对接珠三角、长三角等先进产业集群,构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要抓实改革,促进开放。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开放,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吸引外资企业投资,提升贵州产业国际化水平;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发挥乌江作为贵州第一大河的通道作用,以乌江航运为示范点,构建乌江航运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内河航运开发能力。二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以政务诚信引领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诚信,为选择贵州、扎根贵州的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完善营商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稳定、公平的发展环境;推行更有温度、更包容审慎的执法检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做强中心、带动周边、辐射乡村,不断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一要大力实施“强省会”行动,做强贵阳—贵安—安顺和遵义两个都市圈,加快市州中心城市建设,探索发展黔边城市带,发展一批区域性支点城市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二要以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城镇地下管网改造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要建设更精细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建立统一监测、分类帮扶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一是紧扣“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目标定位,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工程”。二是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贵州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是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集文化、科技、艺术于一体,用数字化全景再现长征之路,要持续擦亮贵州红色旅游新地标、新名片。三是传承民族文化,推进乡村振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作为全国最大侗族村寨之一,以其独特魅力,成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缩影。要持续推动侗族大歌走向世界舞台,鼓楼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蜡染技艺通过时尚设计焕发新生,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激活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四是促进文旅体融合发展,通过政策出台、基地建设、赛事举办,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在高端旅游、文创产业、沉浸式体验等方向发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一要抓实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二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三要扎实推进新兴领域党员学习教育,分级分类加强各级两新工委党务干部和新兴领域基层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着力引导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持续健康发展。四是深入实施“重走长征路·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计划,将贵州红色资源“富矿”串联起来,用好用活5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114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以全周期全链条系统性的党性教育锤炼党性。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落实到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更加坚定自觉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上见思想、见行动、见实效,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研究员)
不断提升边疆治理现代化水平
刘永刚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2024年12月,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这次赴云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出要求,为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线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边疆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落实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支持边疆地区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发展新局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和边疆治理的新部署新要求,紧扣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协同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通过以稳定保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的实践,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要持续挖掘边疆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空间方面,加强边疆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成熟的旅游线路,发展大交通、大旅游、大通道等,深化各民族空间互嵌;文化方面,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自然景观为载体,深化文旅体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互鉴融通,深化文化互嵌;经济方面,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深化各民族经济互嵌;社会方面,以易地搬迁、康养旅居、休闲度假等为载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深化各民族社会互嵌;心理方面,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各民族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交得到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深化各民族心理互嵌。
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外睦邻友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用好边疆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以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新模式、以特色农业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高地、以资源型产业为基础推动科技创新、以生态产业创新形成经济持续活力,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另一方面,发挥边疆地区沿海、沿边优势,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将边疆民族地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辐射中心,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总之,要统筹协同推进稳边固边和兴边富民,创新推进产业升级迭代,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融入新发展格局。
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边疆治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建设工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团进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成就,是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以平等促团结、以发展固团结、以文化润团结、以精神铸团结,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要加快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要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作者系云南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贵州实践
范波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有传唱千年的侗族大歌、工艺精湛的刺绣银饰、依山就势的干栏式建筑,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活例证。近年来,黔南州好花红村、音寨村,黔东南州肇兴侗寨、大利侗寨、西江苗寨,黔西南州纳灰村、峰林布依景区,铜仁市云舍村,遵义市龙潭村等地,通过非遗展演、工坊体验等方式,将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相结合,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游客在沉浸式互动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据统计,2024年贵州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分别增长10.4%、13.3%、81.8%,旅游热度更高、人气更旺。当地各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贵州现有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57个“中国传统村落”、1328个省级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贵州颁布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加强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形成“村寨空间—文化生态—精神家园”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贵州省大力支持特色村寨实施特色民宿、医药康养、传统手工艺、生态渔业等产业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2023年,黔东南州纳入监测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累计产值超过3亿元。苗绣与时尚品牌跨界合作登上国际舞台,这种非遗活化利用模式既保留文化基因,又赋予其时代生命力,赋能各民族共同富裕。
“赛事节庆+文化展示”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场景。“村超”“村BA”等民间赛事创新“体育+非遗+旅游”模式。“村超”将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芦笙舞、水族铜鼓舞等470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搬到足球场上,同期举办的全国美食非遗邀请赛,吸引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歌舞、服饰、美食来到“村超”展演,通过旅游场景实现传播升级。“村超”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平台,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精神风貌。截至2024年底,“村超”举办地榕江县累计吸引了全国各地1300多支足球队前来交流。赣剧、川剧、蒙古舞、唐卡等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纷纷亮相,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了“赛事经济—文化传播—情感认同”的良性循环。此外,贵州打造“姊妹节”“六月六”等传统节庆品牌,依托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全国龙舟赛、村晚市集,将地域性文化活动打造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盛事,是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贵州通过“党建+文旅”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治理。比如,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党员干部牵头开发非遗研学路线,组织村民参与合作社运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2000多人就业。“村超”赛事期间,榕江县车民街道卧龙社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带头参加治安巡逻、公共秩序维持、游客车辆停放引导等工作,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做好志愿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合打造“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串联起沿途40多个特色村寨。各村寨以此为抓手,加强党建引领,制定村规民约,促进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数字赋能+区域协同”拓展文化传播空间。贵州建设“一码游贵州”智慧平台,构建了覆盖全省的文旅资源数字化网络,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肇兴侗寨通过虚拟漫游、“云端共享”等方式,使侗族大歌突破地理边界,走出贵州,走向世界。从江县小黄侗寨小歌手亮相“一带一路”论坛,天籁之音赢得国际赞誉。遵义市推出“红色圣地—醉美乡村—酱酒文化”联动线路,将长征精神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丹寨县开发非遗研学产品,吸引省内外多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实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是旅游产业升级的路径,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抓手。贵州文旅融合的实践体现了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的要求,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要进一步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旅游线路,开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生态旅游”等复合型产品。推动“贵系列”品牌建设,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丰富产品内涵,完善产品体系,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开发中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在全域旅游中讲好民族团结的贵州故事。通过构建“文化共传—经济成果共享—精神生活共融”的立体化模式,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兼具地方特色与普遍意义的“贵州方案”,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者系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研究员)
3月14日,2025年贵州“村超”40强交叉赛在榕江“村超”足球场举行。图为演员在比赛间隙表演侗族大歌。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