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每次到贵州考察都要看望少数民族群众,每次对贵州的重要讲话都必谈民族工作。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阵地之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贡献。
在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上作示范。要加强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理论学习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政绩考核。加强教育培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培训内容,纳入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培训课程体系。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共享平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抓好本科生教育,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学生心灵深处。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阐释,结合地方实际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具有区域特色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作示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核心任务、评价标准,贯穿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采取“报、网、端、微、屏”多元融合模式,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突出点面结合、统筹兼顾、线上线下齐抓,强化引导,加强法治保障。发挥人才高地作用,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及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典型经验提炼和宣传,更好发挥榜样力量。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探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试点。
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上作示范。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课堂、宿舍等工作、学习、活动场所。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加强阐释、宣传、推广,在重大活动、公共场所广泛使用,融入日常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积极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推出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精品、文艺作品、文创产品。积极组织开展诗词朗诵、歌舞展演、演讲征文、摄影展览等文化活动,形成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选树先进典型,引导各族师生坚定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践行者。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提升各族师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
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上作示范。强化交流学习,实施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开展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和区域内双向交流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环境育人,在校园中展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举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引导各族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就业帮扶,提升各族学生就业质量。组织各族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营造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凯里学院党委书记)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