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强调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指示。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有更大作为。
提高认识
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立足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定位,把生态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认识重大现实意义。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下降,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这种多样性为不同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空间。云南以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庇护着全国50%以上的植物种类、70%以上的动物和菌物种类、80%以上的植被类型,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堡垒,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沿支撑。云南位于长江、珠江的源头或上游,以云南为核心区域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肩负着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需要看到,云南生态系统和物种类型既是丰富的,也是脆弱的,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等使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屏障面临着严峻形势和紧迫任务。
认识重大国际意义。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我国跨国境河流分布多且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4条重要出境河流。地理上的联系,使得云南与周边国家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云南生态保护状况直接影响下游国家的水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周边国家的生态环境变化也会对云南产生重要影响。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有助于更好推进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夯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省情和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以水电、光伏、风能等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全省绿电占比超90%。依托生态多样性资源,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千方百计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国土绿化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向好。云南多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长期保持高位,主要河流水质总体良好,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好,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长江重要一级支流赤水河在云南的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抓实生态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实施10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不断完善符合实际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与社区多样化协同保护,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云南累计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170余项,基本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成功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建成40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走深走实。
加强生态保护国际合作。2019年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和国际城市生物多样性论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景。注重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国云南—老挝北部合作工作组等多双边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定期交流会晤、信息通报机制等,组织实施环保技术援助、环境能力建设、公众环境意识提升等务实交流合作项目,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勇担使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强化部门协同,健全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健全覆盖全面、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督察、整改、追责等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能力。
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建章立制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构建现代化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营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氛围。
坚持辩证思维。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推动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同频共振。
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构建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健全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格局,强化以“三屏两带六廊多点”为重点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规划为重要的自然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紧盯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重点湖泊环境治理,持续推进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综合治理。加强省际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国际绿色发展合作,打造全球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样板。
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念,切实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联动机制,提高生态风险预警能力。重点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栖息生境保护,加强重要珍稀濒危物种、极小种群和遗传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和恢复,不断巩固我国重要生物多样性宝库优势。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路径研究”(项目号23BKS068)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