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称“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场域。建设各民族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长三角以社区为载体,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做法、新机制、新模式。调研组在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安徽省合肥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地社区开展调研,总结实践经验,并对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长三角城市社区的实践经验
打造精品,发挥品牌效应。长三角城市社区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和工作基础,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作品牌,成为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火车头”。例如,杭州打造“石榴籽共富家园”“石榴籽联盟”;宁波探索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四微”工作法,打造“米娜工作室”,浸润式开展思政工作;南京建设“红石榴家园”“红石榴周末课堂”;合肥打造“五色花”志愿服务队、“红石榴读书会”;上海擦亮“家在上海”民族工作品牌。各地依托民族工作品牌,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广泛聚合社会资源,强化多部门协同互补,健全工作体系,保证工作成效。
缩小差距,推动共同富裕。长三角是外来人口流入规模较大的区域之一,流动人口既需要应对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面临一些资源配置缺失的问题。对此,长三角城市社区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助力各民族流动人口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例如,宁波市成立“红石榴企业家爱心联盟”,整合街道社区成立创业联盟,开展助困扶贫志愿活动,实现精准帮扶、组团发展,连点成片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成立“沪滇帮扶绣娘大联盟长宁展示厅绣娘直播室”,形成了“线上线下+直播带货”的帮扶销售模式;合肥市庐阳区聚焦补足资源缺口,提升资源利用能力,由社区提供场地,开办经商务工人员夜校,开展普通话、职业技术能力、法律知识、城市管理规范知识等培训;南京市依托社区“石榴籽”民族团结工作室,定期向各族群众开展政策法规宣讲、技能培训和消防、健康知识讲座。各地一方面完善跨地联通的市场对接机制,另一面完善各民族流动人口积累可持续发展资本的培育机制,有力推动东西部地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苏州市姑苏区大观名园社区“红石榴”小屋里,小朋友们学习舞蹈。 来源:苏州市姑苏区委统战部
文化互鉴,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长三角城市社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丰富各族居民文化生活。上海市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银新苑南社区举办“品国学·诵经典”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宁波市实施少数民族职工及子女社会融入项目、外来流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加“社区课堂”等活动,更好融入社区生活;南京市栖霞区实施铸心、铸根、铸基、铸路、铸梦“五铸工程”,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苏州市建设一批“红石榴小屋”,设立文化宣传长廊、活动室、联欢舞台、阅读角等,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此外,许多社区在公共空间布置红石榴等符号和元素,营造团结和谐的社区氛围。
宁波“米娜工作室”为来浙务工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源:宁波市北仑区委统战部
志愿服务,促进社会融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长三角城市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合肥市成立以雪莲花、格桑花、郁金香、马兰花、广玉兰花5种花卉命名的“五色花”志愿服务队,吸引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志愿服务中提升归属感;合肥市荷塘社区设立“民族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队成员有学生也有退休职工,有本地居民也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家通过志愿服务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上海市黄浦区“小刘热线伴你行”志愿者工作室,为各族群众提供婚介、健康医疗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成为服务各族群众的平台;宁波市芝兰社区建立由社区工作者和各族群众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留得住、过得好”;苏州市姑苏区有12支“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开展自助互助服务,架起各民族连心桥。志愿服务队伍职能逐渐大众化,成为社区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流动人口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服务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各族居民心理距离不断拉近,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深入。
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的对策建议
强学互鉴,凝聚共识。一是组织专项培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化思想引领,把准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开展工作。二是开展共读活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学习常态化。三是推进示范学习和经验交流,共享先进工作理念和优秀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先进社区评选机制,鼓励其将优秀做法及时转化成推广经验。加强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学习观摩,汲取经验。
靶向施策,细化工作方案。一方面,整合社区资源,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具体工作措施和实施细则,实现工作方向明确化、步骤明细化、责任清晰化。另一方面,优化社区工作人员管理模式,形成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汇报制度,积极宣传报送典型案例,推广先进工作经验。
明确对象,增进文化认同。一是明确工作对象。社区各族居民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参与者、实践者。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等,增强共同的历史记忆,增进文化认同。三是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挖掘体现共同性、代表性、引领性的文化符号,发挥其引领、校准、规范、教化的作用。
关注民生,营造互嵌环境。一方面,要以帮扶创业就业为主,推动各族居民走向共同富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嵌入对社区居民创业就业帮扶中,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精准帮扶。另一方面,关注并做好各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服务,关爱青少年成长,帮助其更好融入城市。
【调研组成员:汤夺先、刘辰东、陈艳、郑佳琪、王雯雯。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长三角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项目号21AMZ005)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