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经济开发区人文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势突出,工业经济基础扎实,近3年经济发展指标连续保持省级经济开发区第一位。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各民族流动人口到常州就业创业生活。常州经济开发区打造信息共享网、组织联动网、权益保障网、情感支撑网,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全面性、参与性、关怀性,着力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步伐,为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积累了经验。
打造信息共享网,提升服务精准性
建设红石榴家园平台。基于大数据、网格化等数字治理理念,将基层社区划分为不同责任单元或网格,打通各部门数据壁垒,建设“红石榴家园”在线服务平台,提供跨部门、全天候服务。常州经济开发区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开通“跨省通办”业务113项,打通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便利“苏商入黔”,支持民族地区发展。
西藏拉萨妇女创业代表团在常州虹纬纺织有限公司学习操作手工织布机。
建设大数据推荐平台。合理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精准推送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政策信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精准度和满意度。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共振和互利共生。
建设跨区域分工平台。人口流入地政府把关口前移,将行政审批和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渗透到社区。人口流出地通过劳动力定向转移、产业对接、社区共建等多样化途径,积极参与跨区域协作。常州经济开发区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结对,采取“西货东销、东企西引、西产东转、东才西用”模式,围绕资金项目、人才智力、乡村振兴等开展合作交流,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20个,总投资8600万元,推销共和县农畜特色产品140余种。
打造组织联动网,提升服务全面性
建立走访机制。按照“1+1+1”的要求,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统战委员、统战干事和民族工作助理。定期组织培训,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社区干部牵头开展定点接访、重点约访、主动家访、定期回访活动,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建立研判机制。社区邀请各族居民代表、辖区单位、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形成以社区为主的民情研判机制。开展“有话大家说”“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主题座谈,深入了解民情民意,研讨解决问题。
建立应急机制。社区成立由党员干部带头,行业协会、同业工会、联络机构等参与的民族事务应急处理队伍,选聘各民族党员干部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处理矛盾纠纷,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打造权益保障网,提升服务参与性
优化议事决策机制。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社区积极吸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保障其合法权益,提升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优化公共服务机制。统战、教育、人社、卫生、住建等部门深入社区,设立服务站,为各族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子女入学、医疗救助、心理咨询、就业帮扶等“一站式”服务。社区根据各族居民实际需求,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常州市戚墅堰公安分局成立“警花驿站”,开展普法教育。 本文图片由邱程提供
优化互利共赢机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共享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创业致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回村任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打造情感支撑网,提升服务关怀性
构建互嵌融合居住空间。建成常丰社区、省庄社区等互嵌式社区,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文体活动,促使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
构建各族群众交流空间。在春节、中秋节、水族端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朗诵诗词、制作版画、刺绣比赛等活动。打造红色记忆主题展览馆、民族团结作品馆、同心书屋、红石榴家园等文化体验综合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文化展示空间。打造民族时装周、百家宴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持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社会共识。实施“家门口”创业工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打造常丰社区水族马尾绣创业基地,在质量管理、品牌推介等方面提供支持。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各族群众共同的家,也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要进一步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方式,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
【作者系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高效能治理的制度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号21BKS085)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