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领航掌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迈上新台阶,本报邀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编者
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 田阡 王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自治地方占比较大,民族工作任务重,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理念,“一家人”意味着民族大团结,“好日子”意味着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也要解决好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这个大课题。找准西部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坐标方位,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建设和美乡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打造充满生机、各具特色、活力迸发的开放前沿。把各民族崇尚自然的朴素生态理念转化为守护生态的共同行动,将“绿水青山”更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增进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历史上的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相对封闭,在社会文化建设上存在短板,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重点把握好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精神传承、文化认同、语言文字等维度,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实践活动,引领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等,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进移风易俗。
推进全方位互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进入新时代,要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到西部地区就业创业,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在城市和乡村双向流动,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完善各民族流动人口对接协作、跨省协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注重两个转变:一是从被动式的问题回应向体系建构转变,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固、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二是制度和政策从因族施策、因类施策向因地施策、因需施策转变。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坚决反对任何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分裂活动。深入调研、及时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问题,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设立基层民族工作联络站,夯实基层开展民族工作的基础。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全过程。通过地方立法、政策文件制定、规划编制,健全管长远、管根本的措施。落实忠诚干净担当和“四个特别”要求,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抓基层强基础,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在各村寨、边境线都能看到党支部在活动、党员在工作、党旗在飘扬,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作者简介:田阡,西南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任;王攀,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把主线要求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 王伟
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同样取得了重大成就,为西部地区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到推进西部大开发全过程和各方面。西部地区通过加强干部培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产业等举措,切实推动党的民族政策落地落实。例如,2023年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对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促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作出全面部署;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牢牢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动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西部大开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例如,2021年6月,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开上“世界屋脊”。2012年至2023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疆从1.79万元增长至2.89万元,内蒙古从1.69万元增长至3.81万元,充分反映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体现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实施,民族地区在社会结构调适、基层治理创新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有力推进各民族全方位互嵌。例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通过“五嵌入”模式,在思想宣传、居住空间、教育教学、工作就业、文化交流等方面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以社区治理为抓手,探索“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社区+楼栋长”管理模式,将党的组织力量、社区自治、物业服务等紧密结合,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西藏阿里地区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面向各族干部群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讲活动,并依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持续开展参观培训,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贵州省出台《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在旅游活动中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旅游活动成为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的重要载体。
绘就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新画卷。西部各省份因地制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在开放融合中更好显现区位优势。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等的设立,有力推动边疆地区发展,使广大边民更加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笔者认为,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主体责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抓好党纪学习教育,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干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大胆开拓、担当作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扫黑除恶常态化,保持基层稳定、群众平安。
将西部大开发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定位思考、统筹推进。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推动西部地区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欧班列、自贸试验区推动沿线地区开发开放,培育更多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增长带,以内联外通为导向,强化地缘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依托新质生产力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西部地区发展新动能。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沿海港口建设,办好各类博览会,拓展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项目,增强国际竞争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民生福祉。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做好重点帮扶县帮扶工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进城乡融合、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促进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 丁琳琳
西部地区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和农业产业类型多样,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以及对外输出能力,富有发展潜力。当前,西部地区要把准着力点,促进农业生产力由量变向质变发展,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和潜能,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优化农业发展要素组合,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发掘农业农村数据资产价值,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农业产业经济空间,是西部地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可选路径。
吸引年轻人加入职业农民行业,逐步使青年农民成为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可借鉴其他地方的青年农民培育经验,安排专项资金,以补贴、补助、税费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首次开办农场或设立农业公司的青年农民流转土地、购置机械设备、建设农场基础设施、获取知识产权、获得专业技能培训以及政策、法律、市场信息、环境保护、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推荐青年农民加入农业、工商业行业组织;鼓励金融机构设计符合青年农民创业特点与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青年农民开展技术、产品创新和涉农领域创业。
改进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西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品种改良、加工技术改造、工艺更新、模式设计、材料研发、资源开发等,加强良种、技术的推广与新设施、材料、方法等应用。对于自然人研发的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应用潜力的新成果,要加大培育力度,为其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平台以及政策、法律、金融、投资等专业咨询服务。支持和鼓励公共部门更好发挥农业技术转移平台功能,不仅征集实用、适用型新品种新技术,还要探索新机制,促进相关技术产权单位和技术应用、推广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整合农业实用技术资源,推广实用技术集成应用。
创新性开发和配置产业要素,扩大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空间,寻求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以打破资源条件限制、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功能、细化农业分工、丰富农业产业生态为主攻方向,加强技术探索,创新性开发和配置产业要素,增加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类型,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例如,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攻克了高原地区黑木耳产业化种植的关键技术,实现“藏耳”规模化栽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探查盐碱湖、提取盐碱水,采用微生物还原法调配“人工海水”,使用温棚车间和室外鱼塘,养殖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等多种海产品,为西部地区农业扩容式发展作出良好示范。西部地区要重视布局智慧农业,建设农业数据资源挖掘利用产业,壮大节水农业和三产融合类产业,培育低碳节能农业、优质安全高性能农业等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为农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组织作为西部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发挥好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作用,强化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协调,带动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融入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可参考农垦系统“联合联营联盟”农业经营思路,依托工商联、行业协会等平台,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线搭桥”,支持组建行业联盟开展合作,减少交易中间环节,促进市场、技术等信息交换、流通。特别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小农户融入大农业,增加收入。要重视完善制度环境、改善政府服务,加大农业农村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利用市场机制,吸引、容纳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拓宽所服务的农业行业领域,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环节,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促进金融资源和服务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农民下沉,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水平。要适时出台政策,支持涉农领域数据资源资产化。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将农业农村数字化与配套金融服务相结合,创新差别化的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激活农业农村数据要素金融属性,吸引金融资源便捷、快速地流入农业农村领域和农民手中,特别是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农民配置,支持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加强乡村社会信用建设工作,防范涉农领域金融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进西部大开发
□ 俸代瑜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区。2021年8月,广西提出了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目标。经过两年多实践探索,基本确立了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等“五个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奋斗方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进西部大开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使命更是责任。要深刻认识西部大开发与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之间的内在耦合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融合推进西部大开发与“五个家园”建设。一是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广西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推动广西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三是全面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优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屏障,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推动发展方式、产业体系绿色转型,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五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西,守好祖国“南大门”,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可以将西部陆海大通道建设、平陆运河建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程、兴边富民行动、智慧港口(码头)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协作等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畴。把差别化扶持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形成一批有利于发挥广西区位资源优势、带动区域发展、巩固生态安全和边疆稳定的建设工程与合作项目,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更多抓手,营造更优环境,争取更大主动。
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战略安排,是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保障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增进各族群众福祉的惠民工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的重大要求,在改善民生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研究中心)
(编辑:海宁)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