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各民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用不同的文字,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是推进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遭到毁坏或流失,将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少数民族古籍已进入老化期。在目前的条件下,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是最有效、最理想的方法。
有利于少数民族古籍流通和利用。我国是古籍大国,但古籍文献的利用率和流通率较低,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中华文明研究步伐。要加快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全面实现民汉文对照古籍资源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古籍的流通率和利用率,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语言文学、文献学等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有利于少数民族古籍管理。少数民族古籍部分留存于民间,部分收藏于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相关教学科研单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要加快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采取先进科学的手段,提升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有利于整合资源。目前,加快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已形成共识,许多高校着手开展数字化研究工作,相关部门着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工作。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路,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质量。
有利于学科建设。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是很多高校的传统学科和优势学科。加快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能够为学者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在推动中华文明研究的同时,为相关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资源,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各族群众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认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把握时代机遇,加快建设步伐
许多少数民族文字有了统一字符集编码。随着国际编码标准ISO 10646—1:2000版的发布,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彝等民族文字有了统一字符集编码,大大促进了上述民族文字处理软件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信息化、网络化提供了支撑。
许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虽然不同的民族文字处理技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从实现的技术角度来看,相互之间有许多关联点和共通之处,有大量基础性、共同性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如少数民族文字嵌入技术,即直接在同一网络平台上展示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技术。这些技术过去一直是民族语文信息化、网络化的掣肘,现在已有所突破。
有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可供借鉴。国家图书馆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一些省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汉文古籍都已实现数字化,且数字化技术已十分成熟,可以参考借鉴。
有组织保障。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是管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部门,有关省份、自治州都有相关机构,一些收藏有少数民族古籍的县也设有古籍办,这一管理体系为推进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有团队支撑。全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拥有一批研究少数民族古籍的资深专家和相关技术团队。要凝聚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新闻出版机构、古籍工作部门的合力,以协作、委托开发等形式推动工作。
有文本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古籍普查、少数民族古籍专题研究等深入细致的工作,已基本摸清了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地与流传状况、可利用资源和分布情况。新闻出版机构积极配合全国性古籍抢救整理工作,出版了大量各民族古籍文献的民汉文本,为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院长)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