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卫拉特部在清代的内迁与交融
来源:中国民族报 哈斯巴根 发布日期:2022-08-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0年,现藏于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的清抄本托忒文《西游记》(孤本)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该书是迄今为止在卫拉特聚居地所发现的唯一一部四大名著的蒙古文珍贵版本,对研究四大名著在新疆地区传播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648年,和硕特部高僧咱雅班第达,在传统的畏吾体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了托忒蒙古文。他不仅以托忒文进行翻译,还将已翻译成畏吾体蒙古文的典籍再转写成托忒文,促进了蒙古族卫拉特部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成书于19世纪、由罗卜桑尊瑞翻译的托忒文《西游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转写典籍。

托忒文《西游记》影印版样书(即将出版)。 石建杭摄

  见微知著,四大名著在新疆地区的传播,体现了卫拉特与祖国内地紧密的联系。

  卫拉特是蒙古诸部的一部分,又被称作“额鲁特”“厄鲁特”,明代称为“瓦剌”。明末清初,卫拉特从原游牧地叶尼塞河上游迁徙到天山山脉北部生产生活。当时的卫拉特主要分为四部,即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各自建有汗国。清军入关前后,这些汗国逐渐和清廷建立较为稳定的政治、经济关系。在其后的数百年间,蒙古族卫拉特部陆续内迁,与各民族持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谱写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华美篇章。

  编旗设佐,生计丰饶

  清朝地域辽阔,中央政府根据不同地域、民族的实际情况,在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政策,在蒙古诸部推行扎萨克制和八旗制。

  和硕特部原居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明末清初,因受准噶尔汗噶尔丹压迫,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率部迁至甘肃甘州边外游牧。鄂齐尔图汗故后,清廷赐其侄和罗理驻牧于宁夏边外,并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封和罗理为扎萨克多罗贝勒,置阿拉善和硕特旗。雍正二年(1724年),该旗贝勒晋封郡王,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晋和硕亲王,并准世袭。其地东至宁夏府边外,南至甘州、凉州,西至古尔鼐接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北至戈壁接扎萨克图汗部地界,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一带。和硕特旗自为一部,不设盟长,受陕甘总督节制。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率领的准噶尔军在乌兰布统之战中大挫锐气。翌年,清廷主持“多伦会盟”,在外喀尔喀蒙古推行扎萨克制,将其正式纳入清朝行政体系之内。同时,和噶尔丹一起南下的部分卫拉特人也被编入八旗之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谕皇长子胤禔,令厄鲁特投诚之众人暂居张家口外八旗察哈尔地区,酌情给发牛羊等物资,以确保其生计。后因居住京城之厄鲁特人患病者甚多,康熙帝又下令将其送到张家口外牧场之地游牧,并颁发粮饷。其后,又陆续安置了前来投诚之卫拉特部众,并将其编入八旗察哈尔各佐领中。

  据《清实录》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康熙帝自独石口外博洛和屯启行,阅各处孳生马牛羊群及编入左翼四旗察哈尔、巴尔虎、厄鲁特各蒙古生业。是时,察哈尔、巴尔虎、厄鲁特诸蒙古皆列庐帐,携妇子,捧羊酪等物迎驾。史载:“厄鲁特蒙古奏曰,我等原系负罪不赦之人,蒙皇上如天好生,特为免死,又霈洪恩,编入旗伍,安插牧地,赐以牲口,五六年间,牲口繁息,生计丰饶,隆恩如此,不能仰报于万一也。”可见当时投诚后编入八旗察哈尔的卫拉特部众,对清廷的救济和安置措施甚为感戴。

  值得一提的是,准噶尔汗噶尔丹死后,其子塞卜腾巴尔珠尔、其女钟察海被解至北京。康熙帝安排其在一处居住,并授塞卜腾巴尔珠尔一等侍卫,侍直宫中。不久,又将钟察海嫁配旗人二等侍卫沙克都尔。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特命皇族觉罗长泰之女许配塞卜腾巴尔珠尔,并破例封这位觉罗格格为乡君,其额驸塞卜腾巴尔珠尔也相应封为镇国公婿。其后,塞卜腾巴尔珠尔的子孙后代一直生活在北京。

  加恩赏赉,交错杂居

  据嘉庆《清会典事例》记载,在八旗察哈尔一百个佐领中,康熙时期内迁编入的卫拉特有十几个佐领(包括半分佐领),而乾隆年间内迁编入的则有6个。

  卫拉特达什达瓦部世居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河谷。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平定准噶尔部时,达什达瓦部从阿尔泰山出兵相助,立下战功。为了表彰其功绩并安置其部众,乾隆帝恩准该部内迁至承德。这次长距离的迁徙历时近两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五月,达什达瓦部总管布林等人分两批来到承德,内迁移民2000余人。

  乾隆帝对这些主动内附的移民非常重视,给予了优厚待遇。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令达什达瓦属人移驻热河牧养为生,并赏赐数千只羊,解送热河,分给厄鲁特三旗。乾隆帝下令在避暑山庄以北、狮子沟一带建起1000多间营房,作为这些移民的安置地。这批营房在今天的承德市武烈河北岸的双桥区二道河子村内,至今,这片区域还被称作“蒙古营”。乾隆帝为了表彰达什达瓦部的功绩,下令在只有2000多人的达什达瓦部设三品总管一名,其下设四品副总管、五品佐领各一名,还有两名六品骁骑。

  另据《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载,准噶尔台吉巴桑,因征准噶尔汗达瓦齐有功,入觐热河,赐宴,诏封辅国公,赉白金千五百,迁到外喀尔喀塔密尔游牧;准噶尔台吉阿卜达什,因归附有功,入觐热河,赐宴,赏白金五百,诏归塔密尔游牧。准噶尔汗国末期,清朝以巴桑、阿卜达什归附之功,曾命定边右副将军车布登扎布将其迁徙到呼伦贝尔,后又将他们安置到通肯、乌裕尔河流域。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以巴桑的氏族为名建立依克明安旗,命巴桑、阿卜达什所属部众编为一旗,归黑龙江将军节制。至晚清时,依克明安旗一带随着汉族农民的移民和农垦的北进,逐渐成为多民族杂居的农牧交错区域,上世纪30年代设富裕县。

  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其最高首领达瓦齐为清军所获,送至京师。乾隆帝将已成战俘的达瓦齐封为亲王,令其随侍身边,又赐其宅第并配以宗女,赏予役使人户。达瓦齐之子罗卜扎授以爵位,命为乾清门行走。

  乾隆朝平定准噶尔部后,北疆地区因长期战乱虚弱,清廷有意从内地迁徙索伦、锡伯、察哈尔等部将士戍边,安置在伊犁、塔尔巴哈台等边疆地区,设为驻防。其中,随八旗察哈尔迁徙到新疆的部分卫拉特人以驻防身份回到故乡,再次肩负起保卫边疆的使命。

  世代联姻,认同强烈

  卫拉特和清皇族之间的联姻是清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据皇族族谱玉牒等文献记载,有清一代,阿拉善和硕特部与皇家联姻达28次。首位结姻者是扎萨克多罗贝勒和罗理第三子阿宝。阿宝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被选为额驸,次年成婚。皇家嫁与他的格格系康熙帝的堂兄庄亲王博格铎第三女。庄亲王的这位女儿在宫中长大,出嫁时封为郡主,阿宝封为和硕额驸。阿宝进京举办婚典当年,康熙帝特于京城赐其府邸,并命为御前行走,其后,又令甘肃巡抚为郡主和额驸在阿拉善建造汉式府邸。该府邸“外精致,内甚宽舒”,府邸所在地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巴彦浩特市。康熙末年,阿宝的女儿嫁给康熙第二十子允祎。

  雍正八年(1730年),阿宝长子衮布率本部兵驻巴里坤,抵御准噶尔部。他以勤奋效力迭晋辅国公、固山贝子爵,卒于乾隆二年(1737年)。翌年,乾隆帝将堂妹,即庄亲王允禄第八女,指聘与阿宝次子罗卜藏多尔济。罗卜藏多尔济幼年丧父,乾隆帝特命其母子在京居住,并令罗卜藏多尔济内廷教养,与乾隆的皇子们在尚书房读书。罗卜藏多尔济在平定准噶尔部时屡立战功,先后晋封郡王、亲王。其后,罗卜藏多尔济的三个儿子都与皇家结亲。

  阿拉善和硕特部和清皇家世代联姻,从未中断。历代额驸和格格在北京和阿拉善都有府邸,时常往来。其北京府邸在什刹海西岸路西,历代王爷基本都在北京接受教育,文化素养较高,对国家的认同也十分强烈。

  在早期归附的卫拉特各部众的示范带动下,乾隆中期,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至此,除了准噶尔部灭亡之外,其余的卫拉特三部均已归附清廷。清廷通过理藩院对蒙古部众妥善安置,并进行有效治理,陆续内迁归附的卫拉特人与祖国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和深入。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