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答汗进贡图长卷与表文》及其历史意义
来源:光明日报 张闶 乌云毕力格 发布日期:2021-11-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回顾中国古代史,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中,1571年发生的蒙汉民族关系史上的“隆庆和议”,就是展现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极为生动的案例,谱写了一段反映民族团结的佳话。

  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文献研究所珍藏着一件反映“隆庆和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物,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蒙汉合璧、图文并茂的文献,即蒙古俺答汗向明朝进贡图长卷和俺答汗等向明朝皇帝进呈的表文,我们称之为《俺答汗进贡图长卷与表文》。1895年,俄罗斯东方学家波兹德涅夫曾撰文介绍了这份文献的内容,并公布了表文的书影,但未公开图画长卷。此后,国际学界陆续开始关注这份表文的内容,发表过零星研究论文,但图卷一直没有进入学术界视野。近年,笔者有幸目睹这份文献,并和所藏单位合作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今年正值“隆庆和议”450周年之际,笔者拟简要介绍这件文物的图文,并结合其他史料阐述“隆庆和议”的故事与意义,以纪念这一著名历史事件。

  元朝灭亡后,明朝和蒙古形成对峙局面。但分裂是短暂的,而且即使在分裂时期,明蒙双方也依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贡市贸易关系。16世纪以后,明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对蒙古的政策日趋保守,弘治年间明朝中断了双方的贡市贸易,嘉靖年间更是一概拒绝蒙古的通贡互市要求。这一错误政策,对明朝和蒙古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对明朝而言,明蒙之间的贸易关系中断后,双方关系趋于恶化。在这种状态下,明朝沿边屯田无法正常耕作,军饷越来越依靠内地,同时大修长城、要塞,增兵防御,日渐增长的军费逐渐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对蒙古而言,草原粗放单一的畜牧业经济很脆弱,难以抵抗自然灾害,且大量日用必需品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中原地区的农产品及手工业品,因此有着和明朝进行和平互市的强烈愿望。明朝关闭了通贡互市的大门,使得蒙古民众处于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极其匮乏的状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愿望。隆庆四年(1570年)九月,蒙古右翼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归降明朝,成为改善双方关系的关键契机。俺答汗为元世祖忽必烈嫡系后裔,明代蒙古六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之主,凭借出色才能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的首领。把汉那吉是俺答汗第三子铁背台吉之子,很受俺答汗宠爱。但是,1570年秋,把汉那吉因对俺答汗对他婚事的安排非常失望,一怒之下率十余人投奔了明朝。

  大同巡抚方逢时首先把这个消息告知了宣大山西总督王崇古。方逢时、王崇古均是极一时之选的治边人才,敏锐看到了这一事件带来的改善明蒙关系的重大契机。《明史》记载,方逢时告诉王崇古:“机不可失也。”王崇古对此完全同意,向明廷上言:“把汉来归,非拥众内附者可比,宜给官爵,丰馆饩,饬舆马,以示俺答。”奏议到达明廷后,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官员仍沿袭以前的消极思路,认为“敌情叵测”,兵部尚书郭乾犹豫不能决。大学士高拱、张居正则当机立断,支持王崇古的意见。俺答汗知道了把汉那吉归降的消息后,心急如焚,最初准备调兵抢回孙子。但随即打听到明朝待把汉那吉甚厚,便有了和谈的想法。双方协商多次,约定以板升汉人头目十人交换把汉那吉。把汉那吉北归的第二天,俺答汗即派使臣入谢,同时正式提出封贡互市的要求。

  王崇古等人随即奏上《确议封贡事宜疏》,全面阐述准予封贡的理由,并条上封号官职、贡额、贡期,贡道、互市、抚赏、归降、审经权等具体处置办法。经过廷议,明穆宗最终同意了王崇古的建议。

  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明穆宗诏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五月二十一日,俺答汗召集右翼三万户诸台吉、官员及部众大会,在大同得胜堡外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接受了明廷所封的“顺义王”称号。明廷授俺答汗以镀金银印,其余首领分别给敕书,按官秩分等级给予丰厚赏赐。册封仪式结束后,俺答汗将鄂尔多斯部切尽黄台吉撰写的蒙古文谢表即《北狄顺义王俺答等臣谢表》遣使入明朝贡。明蒙之间战争结束,蒙汉和平共处。这一著名历史事件,史称“隆庆和议”。

  “隆庆和议”是明蒙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明朝和蒙古方面都留下了丰富的记载。俄罗斯所藏的《俺答汗进贡图长卷与表文》,无疑为我们诠释“隆庆和议”提供了更新鲜的史料和更广阔的空间。《俺答汗进贡图长卷与表文》是一幅图文并茂的长卷,纸质,彩色,长约947厘米,高约222厘米。波兹德涅夫称,他于1893年1月从一位雍和宫的土默特籍喇嘛手中购得。据该喇嘛说,这件文物是喇嘛家族的传家宝,清朝初年在北京市场上购得的明朝档案。

  《俺答汗进贡图长卷与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图卷,用中国山水画的手法彩色绘制,内容为俺答汗的土默特进贡使者团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出发到达北京沿途的情景:出发点为呼和浩特附近的黑河,河两岸有“顺义王帐房”“板升”“弘慈寺”“丰州城”“昭君墓”等,再往南为长城大门“杀胡堡”(今杀虎口),下一个大地方是“大同府”,大同往东另有两座城,题记字迹不清无法识别,最后是居庸关和北京。图卷不仅绘出浩浩荡荡的进京朝贡使者和贸易队伍,还绘有土默特蒙古的帐房、寺庙、板升以及明长城和沿长城的城堡、关隘、自然景色。图卷中的俺答汗及三娘子的图像应该是最接近本人长相的珍贵肖像。

  文物的后半部分是俺答汗等进呈万历皇帝的“表文”。表文内容为万历八年(1580年)七月二十五日顺义王俺答汗等差人到明廷,向明神宗贡马,表示恭顺,并表达与明朝进行贸易的意愿。很显然,这份文书是“隆庆和议”的产物,是双方和平友好的见证。表文蒙汉合璧,364句蒙古文对应104句汉文。有趣的是,表文的蒙古语语句不通顺,实为汉文文本的词对词硬译,甚至其中一部分汉语词为汉语的蒙古文转写,而非意译。显而易见,表文先由汉文撰写,后用蒙古文“翻译”。

  “隆庆和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俺答封贡,蒙古和明朝之间建立了比较紧密的隶属关系。每年冬至,明循例遣使颁大统历,这标志着蒙古奉明朝为正朔。顺义王的承袭亦须经明朝的册封。这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和议以后,明朝自宣府至甘肃一带的北部边镇与右翼蒙古建立了和平共处关系,使得边境宁谧,军费减少,农业得以恢复发展。正由于此,明朝才得以腾出手来整顿内政,改革财赋制度,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实行折纳,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收入,使明朝在万历初年再度呈现繁荣景象。

  和议以后,通过定期互市,互通有无,促进了蒙汉之间的经济交流。尽管封贡告成后,明朝只是允许右翼蒙古部落贸易,但是大漠南北部落也都通过右翼蒙古部落间接地与中原恢复了经济联系,促进了整个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密切关系维持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直到明朝灭亡。

  除了经济交流以外,蒙汉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发展。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俺答汗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相关研究亦指出,明朝派遣不少官员到蒙古各部赠送书籍,四夷馆翻译从文尧在蒙古各部“传授番文,校对字意,讲忠孝大义”,深受俺答汗等蒙古各部贵族的欢迎。

  (作者:张闶、乌云毕力格,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