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千里运河贯通南北,丝路古道融汇中西,迎来我国历史上发展的辉煌时期。
这一时期,统治者思想开明,实行兼容并包、平等相处的民族政策。隋文帝主张“区宇一家”“天下大同”,隋炀帝主张“无隔夷夏”“四海一家”。唐高祖主张“胡越一家”,唐太宗主张“四夷一家”“爱之如一”,被尊为“天可汗”。隋朝与突厥、高昌、吐谷浑等和亲,唐朝与回纥、突厥、契丹、吐谷浑、吐蕃、宁远、于阗、南诏等和亲。隋唐的开放与包容,为各民族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和亲政策则为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位于甘肃敦煌的月牙泉。来源:酒泉市人民政府网站
河西走廊东迎华岳,西通西域,南望祁连,北达沙漠,不仅具有联通四域的地理优势,而且是水草丰美、物产丰富的西北粮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之地。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之后,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仅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更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保障西北边疆安全稳定的战略要地。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经略河西走廊既是关乎国家兴亡、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也是实现安定西陲、统摄四海的宏图远略。因此,历代中原王朝都十分重视对河西走廊的开拓经营。
隋炀帝时期,委任裴矩经略河西,开拓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到达焉支山下,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设及西域27国使臣,盛装恭迎于道左,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声势浩大。这次盛会的召开,使丝绸之路再次畅通,推动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中西交流。
唐代先后设立凉州、瓜州等府,继而置河西道,创设河西节度使,实现对河西地区的有效管辖。之后以河西为桥头堡,经略西域,先后设立安西、北庭等都护府,置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统领天山南北,广开屯田,列置馆驿,怀柔远人,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丝绸之路空前畅通。唐代诗人张籍“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诗句,描绘了丝路贸易繁荣的生动画卷。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武威、张掖、敦煌等河西走廊上的重镇,一度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的大都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被称为“华戎所交一都会”。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的美称,《大唐西域记》称“商侣往来,无有停绝”。“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真实反映了当时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繁华景象。
隋唐的开放包容,不仅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往来融合,也推动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隋唐不断派遣使者出使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华文化远播中亚,甚至远达欧洲、非洲。隋代,韦节、杜行满奉命出使西域及中亚,韦节归来后撰有《西蕃记》;李昱出使波斯,波斯使臣随之来朝。张弼于唐贞观初年出使西域,行四万里,是唐初经略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的壮举。随后粟特人安元寿奉命出使西域,册拜东罗可汗。王名远出使西域,回朝后进《西域图记》,在吐火罗国立唐高宗御书《唐西域纪圣德碑》。裴行俭护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平定西突厥叛乱,立碑纪功于碎叶城。王玄策三次出使天竺,勒铭耆阇崛山,立碑于摩诃菩提寺,并带回了甘蔗制糖技术。他在西藏吉隆县摩崖刻石,留下了《大唐天竺使之铭》,并撰有《中天竺国行记》。杜环游历大食,远涉摩邻(今北非摩洛哥),成为第一位有姓名可考到达非洲的中国人,归国后撰《经行记》。随着唐朝使者不断出访,唐朝声名远扬,丝绸之路上外国使节往来如织,出现了“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的盛况。
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唐代三彩腾空马。飞腾的三彩马上骑有一胡俑,真实再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人急奔长安的生动形象。 新华社发
隋唐的繁荣开放,丝绸之路的持续畅通,吸引各国商贾、僧侣、学者、艺人来到中原,其中有不少人因为仰慕中原文化,选择定居中原,甚至入朝为官。波斯大酋长阿罗憾曾被唐高宗授予将军北门(右)领使,作为侍卫效力,后来担任拂菻国诸蕃招慰大使,于拂菻西界立碑,封金城郡开国公。波斯人李素,其先祖于唐天宝年间奉命出使大唐,获赐李姓,李素及子李景亮,先后任翰林待诏。大食人李彦升参加专门为外国学生设立的宾贡科举考试,一举及第,唐宣宗钦点其为翰林学士。域外各类人群的到来,为唐朝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丝绸之路不仅是通使和商贸之路,还是文化交流之路。唐代既有西行求法的僧侣,也有东来或南渡弘法的僧侣,其中以玄奘、义净最著名。玄奘西行,世传《大唐西域记》。义净南渡,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河陇古道,古刹遍地,寺窟成群,留存至今的莫高窟、榆林窟、文殊山、马蹄寺、天梯山、水帘洞、大象山、麦积山、炳灵寺、云崖寺、南石窟、北石窟等200多处寺庙石窟群,是丝绸之路佛教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敦煌莫高窟是各种文化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丰碑,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彰显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交融、创新的精神品质和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河陇大地,沃野千里,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敦睦友好。从河西走廊我们可以看到隋唐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胸怀,感受到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风采。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本文系甘肃省“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重大委托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甘肃卷”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