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疑游五都市,喧嚣如展上河图”——清代西南各族文人的地方风情书写
来源:中国民族报 彭容丰 发布日期:2025-04-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西南地区的地理风貌造就了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滋养了绚丽的民族文化。清朝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经略的深入,特别是改土归流、大兴文教,白族、彝族、纳西族、土家族等各族文人逐渐走向更大的文学舞台,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播使者,尤其是他们的地方风情书写,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景观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文化交融意识,是展现西南多彩风貌的重要载体,构建起关联个人、地域与国家的意义网络。

  清朝西南少数民族文人的地方书写主要包括建构地方景观、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风光两种形式。他们或提炼地方胜景,参与地方文脉的构建;或描绘地方风物,展现地方特色;或书写人文景观,将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融为一体,以第一视角呈现西南风光。这些书写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互鉴,彰显了各民族文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毕节余氏大屯土司庄园里的时园。 来源:毕节博物馆网站

建构地方景观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八景”“十二景”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建构现象,通过文人的命名和诗文吟咏,使之成为地方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西南地区也不例外。

  土家族文人马黄星作《石砫八景》,描写了宾流玉带、凤凰叠嶂、西山翠旗、仙崖古迹等八处自然和人文景观,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体现了山水之美、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

  仙崖古迹

  代有风流寄此乡,谪仙复见醉翁狂。

  深山露滴青莲座,空谷花笼绛雪堂。

  楼阁地幽三岛近,鼓钟声和九皋长。

  名贤文字神常在,尚论赓歌合宋唐。

  纳西族文人木正源作《雪山十二图景》,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玉湖倒影、金江劈流、三春烟笼、六月云带、晓前曙色、暝后夕阳、晴霞五色、夜月双辉、白泉玉液、绿雪奇峰、龙甲生云、银灯炫焰等景色,体现了玉龙雪山及周边的四时光景与朝夕美景,为西南地区的独特景色赋予了浓厚的风雅气息。

  夜月双辉

  一碧浑无际,山光月影肥。

  星辰芒欲曙,天地气交辉。

  土司庄园的景致,也是文人书写的重要内容。如,贵州毕节余氏大屯土司庄园依山而建,气势恢宏。余氏家族重视教育,书香传家,走出了十几位诗人。其中,族人余昭以庄园中的时园为描写对象,写下《时园八景》,留下了深刻的家族文化烙印。

  时园八景之一·层楼揽山

  山人之奇古罕有,一生好与山为友。

  山得山人山亦奇,揽以层楼延以酒。

  花晨月夕偶相邀,踊跃排闼或恐后。

  山人酬之酒与诗,一山一杯诗一首。

  群山尽出糟邱台,山人谈笑惊户牖。

  招徕花鸟助当筵,指挥云雾供奔走。

  安得四海名山尽搜罗,

  日日高楼对饮神抖擞!

 

  大理城西点苍山脚下的三月街。海宁摄

展现风土人情

  竹枝词是吟咏风土的重要文体,西南各族文人多采用这一形式书写人文景观,展示西南地区多彩文化。纳西族诗人牛焘写下《花马竹枝词》,他的诗寓情于景,朗朗上口,娓娓道来,展现出纳西族人民能歌善舞与勤劳淳朴的民族风情。

  花马竹枝词·其三

  月下何人觱(bì)篥(lì)吹,

  齐声高唱踏蛮儿。

  算从边塞西风起,

  踏到落花三月时。

  以诗歌形式描绘当地风土人情,也是西南少数民族文人擅长的表达手法。白族文人师范留下了不少关于传统节庆的作品,如《上戊日委祀苍山庙》记载苍山祭祀的活动,《月街吟》描绘大理三月街风情,《火把节看火把歌》记录火把节盛况等。这些书写不仅是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要体现,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录。

  月街吟(节选)

  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

  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

  吴罗蜀绵纷成束,红者珊瑚白者玉。

  药气熏天种种全,奇形百出摇双目。

  毯裘毳帽耳垂珠,爨缅番戎貌各殊。

  璀璨疑游五都市,喧嚣如展上河图。

  对此人山与人海,山海当之色亦改。

  柳横酒旆绿含烟,花隐茶房红炫彩。

  

彰显高度认同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文人的地方风情书写,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织互融,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纳西族诗人牛焘有着强烈的在边疆地区推广文教的自觉意识,曾作诗反映丽江及周边地区推广文教的景象。他希望友人能够继承文翁化蜀之志,在边疆发展文化教育,这是认同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

  送友至武定金沙江教读(节选)

  方今声教敷,文翁远可企。

  边陲息瘴烟,春风生岸芷。

  把我玉龙雪,溉彼桃共李。

  一卷赋心传,流芳古越巂(xī)。

  与牛焘同时期的一些纳西族文人的文学作品,还表达了胸怀天下的思想内涵。丽江纳西族诗人桑炳斗作《南诏碑》:

  一片石碑卧碧苔,

  当时曾比摛(chī)鸿才。

  至今无限南边事,

  留得行人说郑回。

  南诏德化碑是南诏与唐朝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桑炳斗的吟咏,有借古喻今之意,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在清末战争频仍的现实中,对维护国家统一的呼吁。

  桑炳斗之兄桑映斗的作品,则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咏怀集古

  怀抱观古今,禀气寡所谐。

  万族各有托,安知旷士怀。

  振衣千仞岗,延颈望八荒。

  挥袂抚长剑,岁暮常慨慷。

  总之,清朝时期西南少数民族文人的书写为研究中华文化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史料,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生动写照。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整理、研究与资料库建设”(项目号22&ZD282)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