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慧娟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在马慧娟精心构建的儿童文学世界中,《飞起来的村庄》如同一幅乡土生活的风俗画,描绘出生动的乡村生活诗意画面,以童真的视角展现了生生不息的希望。它像一首悠扬的童谣,吟唱着乡土文明的诗意、移民搬迁的温情以及改变命运的信心;又像是一曲时代变迁的交响乐,奏响了一段关于勇气、梦想与责任的优美旋律。
作品以阿里、舍巴、尔萨、八虎、平娃、莹莹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儿童视角讲述了宁夏各族群众从老虎沟村到红寺堡弘德村的搬迁之路。小说不仅记录了他们生活空间的转换,还揭示了他们心灵世界走向开放的过程,展现出儿童视角下“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深刻主题。
小说始于老虎山下,阿里不慎摔倒,却在滚落中找到了乐趣,母子俩共享沾染了草屑与土渣的馍馍。这一简单场景透露出农人的纯朴与对生活的热爱。随着老虎沟村民集体搬迁至红寺堡,他们将曾经的家园归还给了大自然,这不仅是对动物栖息地的尊重,也是人类对生态问题深刻反思后的主动选择。在冬日雪景中,孩子们捕鸟后又将其放生;阿里想养一只野兔,在尔萨的劝解下将其放生。这些情节无不诉说着作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愿。
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不仅享受了捉蚂蚱的乐趣,也因莹莹走失而体会到恐惧,寻找的过程更使他们学会了珍惜与守护身边的人。在玩搭建草房子的游戏时,莹莹意外被困在其中,最终平娃主动担起责任,用自己心爱的木剑来弥补过错,这件事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责任的种子。在校园的求知与自然的探险中,他们感到无尽的好奇与快乐。然而,他们因贪食向日葵遭到看守者的惩罚,阿里也因此失去了轮滑鞋,这场经历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懂得了尊重与界限。
书中也不乏对成长疼痛的真实刻画。阿里的成长之路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与挚友平娃的分开,与忠实伙伴毛驴、虎虎的告别,每一场别离都是成长路上必经的磨砺。这些情感的细腻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体会到在面对不可避免的分离时,内心深处的那份坚强与温情。
作品以儿童的纯真眼光审视复杂多变的生活,无论是孩子们出于善良,埋葬了在车轮下丧生的老狗并收养了小狗,还是篮球场上孩子之间矛盾的化解,这些细节无不透露出儿童世界的简单与美好,传达了宽容、友爱与团结的美德。小说中,八虎与舍巴因历史顺序的小争执而产生隔阂,但他们最终在农家书屋和解,不仅解决了认知上的分歧,更在交流中加深了友谊。这一情节不仅是对知识探索精神的赞美,也传递出通过学习增进理解、化解矛盾的智慧。这些故事在保持文学性、趣味性与生动性的同时,也充满了教育意义。
随着故事深入,孩子们在红寺堡的新生活中展现出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他们参与摘枸杞、黄花菜等农事活动,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在清华大学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孩子们在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对外界的好奇与对知识的追求,成为推动他们不断前行的力量。这种成长的轨迹,是对“读书改变命运”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双重觉醒的颂歌。
小说中,孩子们的父母在技能转型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与政策扶持的体现。这与孩子们的成长轨迹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时代变迁与个人奋斗的宏大叙事,深刻反映出个人命运与家庭、村庄乃至社会紧密相连的现实,强调了个人责任感与集体归属感的重要性。
《飞起来的村庄》是一部具有深远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作品。它以儿童成长的微观视角,映射出时代变迁的宏观图景,既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也是对社会进步的颂扬。作品把孩子的心灵成长与时代变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紧密相连,编织成一首关于生命、梦想与责任的赞歌;将乡土文明的诗意、移民搬迁的人文关怀以及个体命运的改变融为一体,绘制出一幅生动的社会变迁图景。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感受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希望。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年轻读者对于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与追求,让“生生不息的希望”在心中生根发芽。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