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村晚”如何唱响文艺赋美乡村好声音?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超 发布日期:2025-04-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本文图片均为“村晚”《风起巴山 乡见黎坝》演出现场。李超供图

  近日,一台实景“村晚”《风起巴山 乡见黎坝》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等网络直播平台播出,仅首场直播的在线观看人数就超20万。借助“艺术乡建+非遗活化”的双重引擎,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黎坝镇,这个大巴山深处如世外桃源般的小镇,在沉浸式的原生态叙说中闯入公众视野。

  作为陕西省“乡村文化建设”与“文旅融合”的标杆项目,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暨陕南民歌实景剧《风起巴山 乡见黎坝》构建了“演艺+产业”的文旅经济链。通过“游田园、赏非遗、观大戏”的全时段消费场景,这台“村晚”不仅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农特产销售,更吸引了文化学者、艺术家驻村创作,培育出“文化能人+村民+游客”的乡村文化生态,演绎了文艺赋美乡村的时代新篇。

  深扎乡土的“村晚”示范展示

  《风起巴山 乡见黎坝》的表演地黎坝镇,北承秦岭山脉、南接巴山烟霞,处于川陕交界地带,连绵巍峨的大巴山犹如天然屏障将其环抱。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从古至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汇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作方式和风格鲜明的民间艺术。 

  作为一台沉浸式乡村演出,《风起巴山 乡见黎坝》巧妙利用黎坝镇特有的田园地势与山谷回响,让千亩油菜花海与层峦叠嶂的山景相交辉。在一个自然风光的全景式舞台上,演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民歌为核心要素,以深扎乡村的百姓生活贯穿起农耕劳作的四季更替,深度推进村民表演、非遗民俗展示、艺术家驻村创作等多维融合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可以说,这台“村晚”不仅是陕南民歌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更是非遗从田间走向舞台、焕发新生的文化注脚。

  第一场开篇演出“绿的交响”取材于陕南地区独特的民俗传统“说春”。每年农历十月至来年正月底,宛转悠扬、响彻山谷的“春歌”便在秦巴山区飘荡。《秧板凳》表现了田间地头人与自然的律动。每到插秧季节,老乡们就拿着秧苗,在歌声回荡的田野里跃动于歇憩的板凳间。《薅草秧歌》则源于插秧后的薅草劳动。山岭环绕、多丘陵的地貌造就了人们穿行于高低纵横的秧苗间、在劳作中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歌声在天地间的舞台上蜿蜒流转,锣鼓声声,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来在垄行交错中延绵赓续的田园生活。

  第二场演出“金的节奏”取材于乡亲们的丰收劳作动态。“连枷号子”源于农事劳动打链枷(又称“打场”,是对粮食作物进行脱粒的一种生产方式),《簸谷》是姑娘、阿婆们用簸箕摇晃苞谷场景的再现,《打拌桶》《八月谷子黄》则将翻稻谷、打拌桶给谷物脱粒等劳作转化为热火朝天的舞段。在质朴洗练的动作间,在轻快灵动的欢歌节奏中,老乡们熟悉的农具变身舞蹈道具,祖祖辈辈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经过艺术加工之后成为别开生面的舞蹈表演。生长于土地、铸形于生活,一曲曲丰收的歌舞礼赞极富生命力。

  第三场演出“红的浓情”宛如一幅徐徐铺展的生活画卷,生动展现了陕南地区的民俗风情。一场婚俗表演将“撞轿”“二鬼摔跤”“赛歌”等民俗元素融入其中,诙谐风趣,令人忍俊不禁。《巴山酒美腊肉香》则将当地特有的饮食文化、款待亲友礼俗、节俗礼庆融为一体。这是新农村红红火火好日子的真实写照,是乡亲们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阔步前行的缩影。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沉而热切的爱,乡亲们在以天地为幕的山峦花海之间,酣畅淋漓地书写着乡村发展的时代篇章。

  文艺赋美乡村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广袤乡村壮美如画,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正式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中明确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借由2024年底我国春节申遗成功之契机,文旅部发布了2025年“四季村晚”示范名单,并倡导各地创新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风起巴山 乡见黎坝》被列入2025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项目。

  “村晚”作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如何切实让村民做“村晚”的主角?什么样的“村晚”才是老百姓真正喜闻乐见的?《风起巴山 乡见黎坝》或许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据主创团队透露,此次演出的全部演员均来自黎坝镇,其中60%是当地的村民,年龄最长者79岁,其余40%则来自村干部这一群体。无论是村民还是村干部,都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民间艺术传承者。

  《风起巴山 乡见黎坝》的广受好评让我们看到,将艺术创作深深扎根于乡土大地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早在今年正月之初,主创团队就进驻黎坝镇,与村民们一起体味田埂间的春耕日落。随着彼此间信任的加深和情感的交融,创作团队逐渐捕捉到沉淀在老乡们劳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将其转化为舞台表达。正如总导演宁波在创作日志里写下的:“老乡们的笑是有故事的,这种故事是埋在心灵深处的种子被土地滋养后自然绽放的叙事方式;他们的体态是有内容的,这种内容是生活这双大手对每一个体雕刻之后的特别呈现;他们的步伐是有表达的,这种表达是岁月磨砺在行走间留下的鲜活的节奏……”《风起巴山 乡见黎坝》让沉睡的山水成为舞台,让朴素的民谣成为史诗,让每位游客在四季流转中触摸陕南文化的温度,见证新时代乡村的蓬勃生命力。

  从艺术构思到舞台呈现,从场地搭建到舞美表达,“村晚”《风起巴山 乡见黎坝》每个阶段、每一步骤的实施都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艺术创新,这台“村晚”让当地的特色文化基因得以继承和发展,激发人民群众广泛的参与度,培育本地的乡土文化能人,使山村地区景点、民俗、传统技艺等相关文旅资源得到激活与优化。这正是“村晚”在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出的可持续发展经验。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

(编辑:魏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