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吉祥物“吉贝”既有萌趣的外表,又自带丰富的文化内涵。“吉贝”这一名称,在历史上正是专指“黎锦”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海南黎族织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被称为中国棉纺织历史的“活化石”。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从文创产品到国际秀场,丰富多样的黎锦产品不断走进大众视野,在传承创新中织就绚烂的发展锦缎。
源远流长 薪火相传3000年
早在新石器时代,海南岛的黎族先民就已掌握原始纺织技术,大量石制、陶制纺轮的考古发现印证了黎族纺织手工业的悠久历史。战国时期,黎族先民身着以木棉纤维织成的服饰。《尚书·禹贡》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卉服”指盛行于南方两广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织贝”指以木棉织造的彩纹织物,说明先秦时期黎族棉纺织技艺已具雏形。
西汉末年,黎族纺织品的制作趋于精良,出现织有飞禽走兽的五色藤织物、五色斑布。当时黎族人民织造的“广幅布”为征调品,说明其纺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至唐代,黎族纺织技艺更趋精湛,据刘恂在《岭表录异》中的记载,唐代匠人已能用藤纤维挑花织成有动植物纹饰的织品。此时,家庭纺织作坊也已出现。
宋代,黎族棉纺织业发达,棉纺织品制作精良、种类繁多。宋末元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的经历,是民族交融的生动典范。黄道婆在年幼时就漂泊至崖州,在当地生活了30多年,并从黎族妇女那里学会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艺。后来,她带着这些宝贵的纺织技艺回到故乡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不仅将所学传授给当地妇女,还进行技术革新,发明了手摇搅车、粗弦大弓和当时极为先进的脚踏纺车,极大地提升了纺织的效率。她巧妙地将黎族的纺织工具和技术与当地的丝织技术相结合,制作出了图案精美、色彩斑斓的被褥、巾带等物品,推动了中国纺织技术的飞跃。
清代,黎族纺织业持续发展,黎族妇女弹棉、纺纱、染色,用棉麻、棉绒混织成吉贝,并销往岛内乃至全国各地,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清代《黎岐纪闻》载:海南“山岭多木棉树,妇女采实,取其棉,用竹弓弹为绒,足纫手引以为线,染红黑等色,杂以山麻及外贩卖采绒织而为布,名曰吉贝”。在纺织品种类上,这一时期在黎锦、黎饰、黎幕、黎布等的基础上又有增加。纺织品色泽绚丽、质地细密,装饰有人物、花鸟、植物图案。
方寸黎锦 凝结民族智慧和情感
现如今,在海南的乡村、景区、博物馆,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身着黎族传统服饰的织娘席地而坐,团团锦绣在手指与彩线的经纬交错间慢慢生成……火索麻、苎麻、木棉、草棉是海南温暖多雨的气候滋养出的优质纤维植物,为黎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纺线原料。织娘们织就一套盛装,往往需要花费3至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织什么、如何织,全在她们的脑海里。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常用的图案有160多种,一色一纹、一针一线间闪烁着跨越千年的审美与认知。
黎锦的制作主要采用纺纱、染色、织造、刺绣4种技艺。先用纺轮或者纺车捻纺纱线,再用植物染料将纱线染色,之后用古老的踞腰织机进行织布或织锦,最后在黎锦上缝绣点缀装饰。
黎族妇女现在仍然采用植物染色技术制作黎锦。她们用天然植物染料配以矿物质染料,将纱线染成红、黑、蓝、绿、黄、褐等色彩,再用这些彩线进行织布、刺绣。蓝色、绿色一般由植物叶子染成,红色、紫色由花卉染成,黄色由植物根部捣烂染色,棕色、褐色则利用树皮、树干、树根切碎煮染……染料以植物为主,矿物为辅,纺织品经久耐用,不易褪色。
踞腰织机是黎族传统的纺织工具,只是由几根木棒、木刀、小竹竿等组成。织机虽然结构简单,却包含了现代织机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黎族刺绣的纹饰精美大方,色彩丰富亮丽,可直接在服饰上刺绣,也可以在织造好的锦布上补充刺绣装饰。刺绣主要分单面绣、双面绣,所用材料有棉线、麻线、丝绵、毛线、菠萝纤维及蚕丝等。
早年间,黎族妇女凭借灵感,就编织出山川景物、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她们擅长使用波浪线、三角形、星形等简洁的图案,尽管有的图案构成只有寥寥几笔,却处处有巧思。比如通过加粗波浪线显示大山的壮美,将波浪线变细,体现河流的蜿蜒与柔美,这些图案蕴含了朴素的审美认知和情感记忆,延传至今。
活化传承 织就时代新意和精彩
3月31日,海南五指山市,伴随2025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的开幕,一场黎锦元素服饰“村秀”登台亮相,结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就在半个多月前,这些服饰登上了巴黎时装周的舞台,黎族甘工鸟、大力神、鸽子等图纹,精致的连体裁剪,展现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深厚底蕴。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时,海南掌握黎锦技艺的人数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从“急需保护”到进入“代表作名录”,黎锦的保护与传承,在15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自幼浸润在黎锦文化中,对这项传统工艺怀有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面对这一技艺日渐式微、传承群体老龄化的困境,她毅然肩负起文化守护的使命。“留住黎锦文化根脉”这一朴素信念,激励她广纳门徒、培育新人。在她的感召下,一支充满活力的织娘队伍为黎锦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传统技艺在合理开发和利用中,转化为经世致用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非遗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产业化发展方面,海南积极探索“非遗+旅游”的创新路径:通过研发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工艺品,打造原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链;深度挖掘黎锦服饰文化内涵,培育以传统技艺为支撑的高端服饰品牌。
如今,经过时尚化、年轻化改良的黎锦产品已形成丰富多元的文创体系:从日常穿戴的服饰、手提包,到精巧雅致的书签、桌旗等生活美学用品,这些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成为海南旅游市场的特色伴手礼,更化身文化使者,走向国际舞台,向世界传递着海南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者为海南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海南黎族服饰文化视觉符号的创新保护研究”(项目编号:Hnky2020-18)成果】
(编辑:魏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