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书写与传播——《何以中华》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记者 周芳 发布日期:2024-05-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5月16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书写与传播——《何以中华》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行。研讨会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四川民族出版社、中国民族博物馆承办,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协办。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顾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华,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等领导出席。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泽仁扎西主持研讨会。

  《何以中华》的全称为《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是一本阐释和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通俗理论读物,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今年1月出版发行,并入选今年3月的“中国好书”推荐书目。

  邬书林认为,《何以中华》立意高远,内容精湛,制作精良,是一本从政治、历史、文学、文化、科技等多角度论述中华民族的图书,体现出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的基本要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文献支撑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华表示,《何以中华》将考古资料和历史研究成果转换成文学性表达、大众化表述,以物史互证的方式构建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对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月16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书写与传播——《何以中华》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行。 民族画报社 列来拉杜摄

  研讨会上,《何以中华》主编、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介绍了创作初衷和思路。郑茜表示,中华民族是一个面对历史上各种曲折却最终凝聚不散、不断走向聚合的民族,需要以实物实证的形式还原其形成发展的历史。作为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依托长期开展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课题,围绕“物”“史”互证,编纂而成《何以中华》。该书旨在以一百件文物,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完整历史图像,完成中华民族历史观理论的文物谱系和创新性表达,为加快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而努力作出贡献。

  在学术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阐释和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这一主题,就本书在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大众化历史叙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大众传播的作用等开展座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延中认为,该书用精美的考古实物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传承赓续的历史基因,揭示了中华大地上的各族先民心系“中国”、内聚发展、自成“天下”的精神密码,完成基于“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解码共同体的历史基因,深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建设尤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该书构筑了一套“物”“史”互证的话语体系,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读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独特角度,对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化的教育传播体系有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夏学家、民族史学家史金波认为,《何以中华》的编纂科学严谨,架构脉络清晰,内容精粹纷呈,用一百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多角度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时,本书考镜源流,深入浅出,文史贯通,实现了“物”与“文”的有机串联,可读性较强,真正做到了使文物“活起来”,展现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壮丽图景,在新时代视域下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和提高,有利于凝聚认同,开拓新视域,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降边嘉措,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喜饶尼玛、班班多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黄维忠,《中华读书报》原总编辑王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杜永彬,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研究员、教授刘宝明,《文物天地》主编朱威,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社会政法编研室副主任徐超,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主持人兼制片人李潘也都纷纷发言,对《何以中华》的价值和意义给予充分肯定。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项目、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项目。目前该书已被翻译为英文、藏文、彝文,出版了中英双语、汉藏双语、汉彝双语等多语种版本。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