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南阳市汉画馆供图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观星的习惯,他们从浩瀚星空中观象授时。“牵牛”“织女”这两颗星星的名字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它们正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牛郎织女”的男女主角。古人遥望星河,为“牵牛”和“织女”编织了浪漫的爱情神话。
汉代,一块“牛郎织女画像石”上,记载着时人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想象。画面中,织女跪坐于左下方,四星环绕。右侧的牛郎一手牵牛,一手举鞭,三星相连,好一幅男耕女织的和谐图景。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织女就已经“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与牛郎以银河相隔了。
恩爱眷侣缘何两地相隔?时间的齿轮转动,向前追溯,考古学家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了不一样的牛郎织女爱情神话故事的原型。《日书》是指导当时人们生活,用来选择日期以趋吉避凶的工具书。在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中,记载了两条涉及牛郎织女神话的简文: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戊申、己酉是牵牛娶织女的日子,《日书》以此告诫人们,娶妻不要选择相同的日子,否则会有不好的结果,并拿牛郎织女婚姻结果现身说法。可见牛郎织女相恋却婚姻受挫的悲剧基调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
除了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在七夕这一天,还产生了许多新的节俗。
汉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载:“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在牛郎织女团聚之时,百姓纷纷向这二位星神祈求幸福,形成守夜祈愿的习俗。
到了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长安城西南昆明池畔修建牛郎、织女庙,设案供奉牛郎织女二石像。此后,各地也修建祠庙,祭祀二位星神。
牛郎织女相会的题材,也成为文人写诗的重要素材。自南朝宋孝武帝起,应制而作的牛郎织女题材的诗,成为与节日相配的“七夕诗”。“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也成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传说。
人生几多憾事。在阅尽人间悲欢后,古人仍然执着地为牛郎织女编织圆满,本质上流露出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基因和齐家理想。人间团圆夜,家和万事兴。中国人盼团圆、盼欢聚,所以选择玉成,才有了日后乌鹊成桥、有情人七夕相会的情节。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