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民族报社合办】从清代方略看清朝统治者的民族观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许洪冲 发布日期:2023-07-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方略,又称纪略,是古代官修史书的一种形式。方略在重大军事行动结束之后编纂,内容大多直接取自战争及善后工作的相关档案。与其他体裁的史书相比,方略对史料的加工整合程度较浅,因为方略不是单纯的史书,它将相关档案吸纳到一部成体系的书中,贮藏于宫廷机要之地,主要是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战争提供决策依循。成体系,保持策略的完整面貌——方略的这两个突出特点,有利于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有清一代,官修方略二十余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平定三逆方略》《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平定金川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廓尔喀纪略》《钦定巴勒布纪略》等。清代方略记载了清朝中央政权为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重大军事活动,反映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其中大部分涉及边疆民族地区,不仅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还蕴含着清朝统治者的民族观。

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平定三逆方略》。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朝起初是东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壮大过程中必须团结其他民族以增强自身力量,宣扬对各民族“视同一体”的理念。《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主要记述了康熙帝三次率军平定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叛乱之事,力在宣扬康熙帝“率土生民,皆朕赤子”“虽穷乡异域之民,亦必抚养,俾以安和,各得其所”的理念。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要把皇帝的“恩泽”施予各民族。不可否认,这些过程中也存在民族矛盾,但民族团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清朝对边疆地区用兵,多是为保持边疆安宁。康熙帝为《亲征平定朔漠方略》所作序文陈述了亲征朔漠的必要性,即“积寇一日不除,则疆圉一日不靖”。“万不得已而用兵”,目的是“立拯边境之毒痡,永底中原于清晏”。通过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清朝基本扫除了边疆地区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稳定,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乾隆帝在《平定准噶尔方略序》中引述了班固的名言“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指出编纂方略不在于记录“扩土开疆”的功业,而是要把其间的艰辛以及战争的必要性陈述清楚,存留证据,“免后人之指摘耳”。在《御制十全记》中,乾隆帝提出“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这句话强调了武备的重要性,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里,“中国”一词已经不再用于指代中原地区,而是指清朝统治的整个疆域。清前期诸帝的战略眼光无疑是长远的,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原与边疆一体的格局得到极大发展。

  清朝廓清边塞的方法,除了战争,更重要的是怀柔政策。《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了乾隆帝给西北“回部”的谕旨:“朕为天下共主,罔有内外,一体抚绥,无使失所。”清朝统治者从“天下共主”的角度出发,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各民族,形成了比较开明的民族观,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清朝官修二十多部方略所展现的清朝统治者的民族观,具体来说,一是战争乃“万不得已”而为之,根本目的是维护边疆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二是各族民众同属清朝子民,边疆与内地同属清朝疆域;三是清朝子民不分民族、内外,均应被平等对待。这些方略,对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21VWZ013)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