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史话】清代流人方志所见东北地区三交状况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娣 发布日期:2023-06-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前繁荣的时代。地方志作为区域社会的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体现了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清代流人方志是被流放到东北地区的文化流人撰写的志书,现存世有《绝域纪略》《宁古塔山水记》《龙沙纪略》《柳边纪略》《卜魁风土记》《宁古塔纪略》《卜魁纪略》等多部。流人到达流放地之后,与当地各民族交错杂居、共同生活,将所见所闻、亲身经历以及文献史料记录下来,撰成私人方志,其中不仅有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传说、风俗文化的记录,而且详细记载了宁古塔、齐齐哈尔等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以及移风易俗、道德教化、共御外敌、守卫边疆等内容。

  发展生产,互相帮助

  东北地区是清朝“龙兴之地”,由于政策封禁导致开发较晚,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岁易其地,待雨而播,不雨则终不破土,故饥岁恒多”(清·方式济《龙沙纪略·饮食》),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内地流人来到这里,带来了中原农业生产方式,教会当地人耕作技术,帮助发展农业。当地人由此学会了“休闲法”和“轮作法”,因地制宜种植作物,“若沙碱地则用休闲法,每年耕作一分,休闲一分,至轮作法最为普遍,每三年轮种一次,为与获茬互相轮种也”(《黑龙江志稿·农业》)。针对当地农作物较少的状况,人们还从关内引进了蔬菜种子等进行种植,丰富了作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就连条件非常艰苦的流放地宁古塔也有了葱、蒜、韭、芥、苣、蕨、茄子等蔬菜(清·张缙彦《域外集》),出现了少有的“一夫力作,数口仰食而有余”的景象(《龙沙纪略·风俗》),推动了当地由渔猎采集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发展。此外,内地流人还带来了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如制蜡、制碱、熬制蜂蜜等,“遇喜庆事,汉人自为蜡烛,满洲人亦效之,然无卖者”“土人不知养蜜蜂,有采樵者采松子,于枯树中得蜂窝,其蜜无数,汉人教以煎熬之法,始有蜜”(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齐齐哈尔出碱,城东有碱厂,流人相聚煎晒,通行吉林”(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五》)。

  清朝初期,东北地区还处于渔猎采集经济阶段,当地人重义轻利,财富观念较为淡薄。内地流人辛勤劳动、发展生产,有的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以实际行动促进当地人树立勤劳致富观念,当地居民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流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获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寒冬时节“居人无冻馁者,冻馁则群敛布絮、粮食以与之”(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之三》)。在艰苦的条件下,各民族相互帮助,密切了民族关系,深化了彼此认同,共同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重视教育,传播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在东北地区也广泛传播。流人的到来,进一步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了便于交流,很多流人主动学习满语,“文人富则学为贾,贫而通满语则代人贾,所谓掌柜者也”(《柳边纪略·卷之三》)。一些流人方志还采用汉字标音的方式,收集记录了数百个满语词汇,是研究当时东北地区语言情况和生产生活的珍贵材料。

  随着内地人口的增多,当地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汉语。嘉庆年间,黑龙江地区已是“通国语者寥寥,满洲多能汉语故也”(《黑龙江外记·卷六》)。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的流人出关时,携带了大量汉文书籍,包括《五经》《史记》等典籍,深受当地百姓欢迎。有的流人开办私塾,兴办教育,传授知识,教化民风,使得“彬彬乎冰山雪窖之乡,翻成说礼敦诗之国矣”(《宁古塔纪略》)。有的流人还带来了中原地区的诗歌戏曲,创作了大量诗词歌赋,丰富了当地文化生活。张缙彦与其他文人在宁古塔组织成立了“七子之会”诗社,在方拱乾诗集《何陋居集》、吴兆骞诗集《秋茄集》中有大量描写宁古塔风土人情的诗句,李兼汝、祁奕喜还创作了广为流传的曲目《执倒刺》等,推动了中原文化传播。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在流人影响下,东北地区各民族主动学习儒家文化,婚嫁仪式与中原地区趋同,丧葬仪式以人伦孝道为重,废除人殉陋俗,将火葬、树葬等改为土葬,礼仪礼节从抱腰礼改为“执手之礼”。

  可以说,中原文化广泛传播,改变了东北地区社会风气,深化了文化认同,促进了文化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共御外敌,守卫边疆

  家国情怀始终是流人方志重点记载的内容,体现了各民族对中央王朝的认同。东北地区的流人方志用大量篇幅详细记载了当地建制、职官、地理等情况,有的还深入边境地区考察,为确定国界提供参考。沙俄崛起后,不断侵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我朝初入版图,屡为俄罗斯属境罗刹所侵略……以兴安岭为界”( 《黑龙江外记·卷一》)。面对“时逻车国人造反,到乌龙江、黑斤诸处抢貂皮,锋甚锐”(《宁古塔纪略》)的严峻态势,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有的积极从军,抗击侵略,收复国土;有的辛勤耕种,生产军粮;有的参与制造和修理武器装备。据记载,走上战场的流人“除旗下及年逾六旬者,一概当役。山阴祁奕喜、李兼汝……皆当水手,以二月十一日往乌喇,待逻车国亦讲和,复得部文,俱以绅袍例优免。往乌喇戍者,亦得回宁古”(《宁古塔纪略》)。《龙沙纪略》称:“康熙二十三年,上命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舟师由松花江溯黑龙江上流伐之……而雅克萨城废。”对此,其他流人方志中也有相关记载。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各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也彰显了各民族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和国家认同。

  流人方志中关于东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体现了各民族手足相亲的动人史实。对此,要深入挖掘和整理汇总,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提炼,赋予其新内涵,为新时代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提供精神力量 。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