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民族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
来源:中国民族报 高文涛 发布日期:2022-07-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饱含着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民族民间文学源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广泛的人民性,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民间故事、民歌、谣谚等深受各族群众喜爱,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资源。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学的价值,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民族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友好往来、共同反抗压迫的历史。例如,王昭君传说讲述昭君出塞和亲,结束汉朝与匈奴多年战乱,增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文成公主的传说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与藏族人民共同建设美丽高原的故事,是汉藏民族关系和睦的历史见证;土尔扈特东归故事反映的是清朝年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重归祖国怀抱的历史佳话;毛南族传说“毛人”传奇讲的是毛南族男孩“毛人”曾经受到财主百般欺凌,后来在壮、瑶等各民族兄弟的帮助下为民除害的故事,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压迫的历史。民族民间文学生动反映了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素材。

  民族民间文学共同的叙事母题折射出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南方,壮、侗、苗、瑶、畲、毛南等民族中流传着盘古创世的神话,如壮族的《盘古创世》、侗族的《古老和盘古》、苗族的《盘皇造万物》、毛南族的《盘古的传说》等,这显然是各民族长期交流的结果。在西南地区,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流传的造人神话,讲述了天神(始祖)造人时创造了多个民族,形象地说明了中华各民族同源同祖的血脉联系。在许多民族中还流传着同一母题类型的民间故事,如汉族、壮族、毛南族民间都流传着“蛇郎”“两兄弟”等类型的民间故事。我国一些著名的传说,如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以及孔子、诸葛亮、徐文长的传说等,在各民族中广泛流传,反映了各民族文化互鉴历史久远。

  民族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思想。例如,壮族伦理诗《传扬歌》教导大家,“人迁来同住,盼他创成家”“我们接他来,山边地莫吝”,反映了壮族对迁居到本地其他民族接纳包容的态度。毛南族传说《瑶王》中讲到,瑶王原本与毛南族人居住在一起,后来因人多地少,瑶王主动把瑶族人居住的田地让给人口相对较少的毛南族人,带领瑶族百姓到深山老林生活。维吾尔族伦理诗《福乐智慧》中说,要对各民族仁爱。民族民间文学蕴含的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用仁爱、包容、谦让的态度来处理民族关系。

  加强民族民间文学中民族团结素材的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学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素材极为丰富,要系统地整理和发掘,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要统筹发挥文化主管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和民间文化精英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的整理和研究,通过编写、阐释、出版民族团结主题民间故事集、歌谣集等方式,将民族民间文学反映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蕴含的民族团结思想充分展现出来。要加强民族民间文学传唱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组建民间故事宣讲团,搭建百姓讲台,鼓励故事家、民间歌手走进社区、走上讲台,生动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传唱民族团结歌谣。

  

  在广西河池市东屏村,国家级非遗项目刘三姐歌谣的代表性传承人谢庆良(中)在教孩子们唱歌谣。 陆波岸摄

  推动民族民间文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努力实现民族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使其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协同发展。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戏剧、山歌、传说、故事等民族民间文学形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创作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同时,利用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开辟专栏,大力宣传优秀民族民间文学作品。

  推进民族民间文学发挥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西北地区的“花儿会”是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共同的民歌盛会,西南地区的“三月三”是汉、壮、苗、瑶、毛南等民族共同的节日,要利用好大型民间文学展会活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要推进民族民间文学进校园活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传唱民族团结歌谣,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推动民族民间文学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彰显民族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