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吴冠中
走进河南新县周河乡西河村西河大湾,如同走进了一幅水墨山水画。
远景是三面环山,青山如黛,意境深邃;中景是依河而建的村落,白墙黛瓦马头墙,沿着一条石板路蜿蜒通向山脚;近景则是小桥流水,沿河两岸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西河湾古村落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800年历史,村落背靠青山绿为屏,面朝西河水绕村,是典型背山面水的宜居之地。村内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村头有几百年的古树临水照影。
穿过西河小桥,身后一片哗哗水流声,屋舍倒映其中。一切的一切,完全处于静美之中。我们轻移脚步,生怕打破了这片幽静。
沿着青石路往前走,一棵巨大的枫杨扑面而来,气势逼人。这棵枫杨树龄达800多年,树干粗壮,上有树洞可以藏人,不过出于安全起见,如今洞口已被封堵。枫杨树冠庞大,枝繁叶茂,旁逸斜出,垂向水面,成为西河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是一棵红军树,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
1937年9月,时任红二十八军政治部参谋的张体学途经西河村时,被玉皇寨民团20余人追捕,在村民张言宏的掩护下,躲进这棵枫杨树的树洞中成功脱险。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一直对这棵树念念不忘。为纪念这段历史,村民将这棵古枫杨树取名“红军树”。
游客至此,当听导游讲解这段历史后,无不肃然而立,为这棵枫杨树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和顽强坚韧的生命力而行注目礼。
顺着枫杨树眺望远方,沿河两侧粗大的古树还有上百棵,其中树龄在400年以上的名木达20余棵。它们见证了西河的历史,也见证了乡村旅游给西河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枫杨树旁是张氏焕公祠。这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建筑,圈门斗拱,朱漆大梁。据说元末明初,张氏宗族从江西迁至于此,村落由此而建,之后便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内部有前厅、正殿、厢房、戏楼。祠堂大门两边和上方分别雕刻“空城计”“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等浮雕,做工精致,人物眉目传神。整座建筑宏阔气派,独具风格特色。
西河古村落东西长800米,南北宽约200米,占地面积约60亩,共有房屋150余间。典型民居为三进院落,部分石刻、砖雕、木雕现存完好。整个村落布局合理,建筑工艺精湛,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山、水和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文化底蕴丰厚,是豫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乡村旅游激发了西河村新的发展活力。西河管委会主任张一谋告诉我们,2014年4月,他作为民宿改造指挥长来到西河。当时留守西河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不少房屋破败倒塌,残垣断壁,荒草疯长,河道堵塞,一派衰败景象。
西河村请来清华大学的设计团队,按照“扫干净、摆整齐、拆顺畅、配设施、保常态”的工作步骤,统一规划部署,还原村落本来的面貌。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不破坏村落原有的生态肌理,守护好传统村落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坚持不搞大拆大建,做到“修旧如旧”,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更多使用本土工匠,在保留传统豫南民居特色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努力做到村舍古韵、村庄美丽。
西河的乡村民宿,既要“面子”又要“里子”。“面子”(门面)还保留原貌,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没有多大变化,但从名字到装修都各有个性,避免同质化。关键是“里子”,家家户户设施齐全,干净卫生。有怀旧风格的,也有新潮时尚,追求高大上的,适应多种需求的旅客居住。让游客住得舒服,住得满意,是西河村村民共同的追求。
张一谋对我们说,西河搞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提出的目标是让鸟儿回来,让鱼儿回来,让人回来。如今,西河山清水秀,环境变美了,乡村旅游搞起来了,吸引300多人到西河创业。不仅有本乡本土的年轻人,还吸引有理想、有情怀的城市青年到村里来开办乡村民宿。现在全村88户开办了47家民宿。去年全年游客达50万人,今年国庆7天小长假,游客众多,民宿一床难求。
张氏焕公祠附近有一家名叫“枫叶树下”的民宿,是西河乡村民宿的样板。我们在这里体验到西河乡村旅游的火爆。
这家的店主是一位来自城里的姑娘,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本人,却从过道里的西河风光照片墙,从满院花花草草布置的怡人环境,可以想见姑娘的用心和上进。
已是日暮时分,正是家家户户做晚饭的时间。花香伴着菜香来,我们穿堂过院,登上依山而建的民宿第一层。姑娘的姑姑正在为游客做晚饭,以为我们是来住店的,赶紧从厨房跑出来,来不及解下围裙,腼腆地告诉我们,不好意思,已经住满了!我们顺着台阶上到二层,这里住了两家从郑州来的客人,带着孩子在这里度假呢!
霎时,小院里热闹起来。大家纷纷点赞,与店主的姑姑相互加微信,相约明年“五一”黄金周来这里度假。没有来得及加微信的,则索要名片。“枫叶树下”客店的名片非常别致,一条红丝带拴着一片状如枫杨树叶的卡片,正面印着西河的风景:一位老农扛着农具,牵着一头老牛沿着石头过河,一头小牛隔河相望。诗情画意,韵味十足。背面则是“枫杨树下”客店的图标、二维码、联系电话。
手握树叶名片,我想,这不就是西河两岸高大的枫杨树上的一片叶子吗?枫杨树下古老的西河,重新焕发着年轻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讲,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自2014年以来,西河村利用20世纪50年代的老粮库,改造成粮油博物馆,还陆续建起了西河餐厅和村民活动室,这正是践行总书记要求的体现。
粮油博物馆是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的建筑专家与当地政府、村民共同改建的,铁门上镌刻着红五星,白墙上有“防火、防霉变、防事故”“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标语,既保留着历史印记,又带有鲜明的设计美感。博物馆同时具备亲子体验、田野教育、茶油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等多重功能。馆内收藏着一台有着150余年历史的老榨油机,可展示当地悠久的古法榨油工艺。
我仔细端详木制老榨油机,看着榨油机的主要部件——一段横卧在地上的圆圆的木头,想到了西河两岸参天的古木,尽管我不知道枫杨树能不能做榨油机,但它们的古老沧桑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就是西河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于是,我向西河的古木以及与古木有关联的老物件致敬!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