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乐乡村。龙跃波供图
每年趁休假的时候,我都会回趟童年时期生活过的乐乡村,去寻找儿时的记忆。
乐乡村属于贵州榕江县忠诚镇,是我母亲娘家所在的村子。乐乡村紧邻寨蒿河,背靠笔架山,寨内古榕成群,历经岁月洗礼的侗族传统古民居窨子屋点缀其间。
很小的时候,我就对乐乡村北面的笔架山感到既好奇又敬畏。我跟小伙伴们在山里钻林隙、爬山洞,玩着“躲猫猫”的游戏,想象着这是一处多么神奇、迷人的仙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想象像落花生一样一粒一粒地滚落在我的案头,而我多年以来在心中描绘的乐乡村的美好图景也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有一年,我回乐乡村探望表舅一家,遇见了一位叫龙跃波的年轻人。表弟介绍说,小龙是刚毕业回村的大学生,正准备报考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呢。我当时在想,这年轻人真有志气。
再次在乐乡村见到小龙时,他已从中国农业大学学成归来,正在村里“乐贤乡村书屋”接待利用暑期来开展农耕体验研学活动的队员。原来,小龙硕士毕业回村后,被乡亲们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为村里的乡村振兴事业忙得不亦乐乎。
“今天的活动安排得比较满,研学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安全,请各位家长看护好自己的孩子。”满头大汗的小龙支书,一件蓝色T恤被汗水浸湿了一大半。
当天研学活动的主题是“去山野,亲自然”——徒步笔架山静心谷,让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出于好奇,我也跟上研学队伍奔笔架山而去。虽然山高坡陡,但孩子们最终成功抵达静心谷,顺利完成活动任务。
“过几天,‘贵州大山乡村变形记独立营’也要来村里开展‘乡村振兴之非遗研学’活动,到时你要来感受一下哟。”小龙支书说,我应允了。
如约再次来到乐乡村,没赶上“独立营”,却巧遇了另一个团队——由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两位老师带领的“蜂巢空间”设计团队,到乐乡村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共建基地”挂牌活动。当那块承载着“创意如蜂,思想筑巢”使命的牌匾被钉在村委会墙壁上的时候,大学与村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理念,变成了为乡村振兴呐喊的号子。
“没有新理念就没有新农村。”交流中,小龙支书这句话着实让我为之一振。是啊,有了像小龙这样的村支书,乐乡村何愁搞不好乡村振兴呢?
坐落于青山绿水间的乐乡村,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适合各种植物生长,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乐乡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也是榕江县现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村里的玉皇阁、武状元府、老学堂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村寨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培养出乐乡人“凡事争先”的品格。
而今,在小龙支书的带领下,在各方的支持下,乐乡村的民族文化、先贤遗迹、历史故事逐步得到挖掘,村里建成了“乐乐坊”“乐鲜坊”等9个文化工坊。“来旅游和研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提供的研学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丰富。建成‘榕江研学第一村’是我们的目标。”小龙支书乐呵呵地说。
还在北京读书那会儿,小龙就曾得到“高人”指点:要用眼睛去发现,用大脑去思考,用爱心去对待,用脚步去丈量,用双手去实干,用生命去融入,才能把家乡建设好。
“庆幸得很,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学期间,老师带领我们考察海南生态‘第一村’儋州七里村,这为我思考乐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当然,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我们乐乡村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与特质,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和方式。您现在看到的乐乡村,不是哪个样板村的复制品,而是本真的新乐乡。”小龙支书越说越激动。
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火热,乐山村的自然与人文之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今年8月,乐乡村成功入选贵州省第四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眼前茵绿的田野间,少年在追逐逐花飞舞的彩蝶,勾起我小时候看花的记忆,想象将自己融入那簇簇花丛,成为无忧无虑的逐花少年。抬眼北望,烈焰似的花丛,如火苗般在笔架山山腰上燃烧,把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烘托得格外明亮耀眼。
我决定再去爬一回笔架山。当我攀岩缝、穿藤蔓,爬上山顶后,朝南极目,山脚下的乐乡村尽收眼底,老式木房和新式砖房交相排列,街巷错落有致。田地间稻香、菜青、果丰,池塘里鸭鹅成群,河堤上一排蜿蜒的千年古榕苍翠挺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站在山顶,微风从身边拂过,随风飘来的,是满山满树间的那些蝉发出的鸣叫,它们似乎在竞唱,看看谁才是这山林间声音最响亮的歌手!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