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引领乡村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但乡村产业选择和发展容易陷入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误区,为此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实施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战略。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兴”“百姓富”不能以破坏“生态美”为代价,为此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塑造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新风貌。近年贵州省坚守绿色发展,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响“乡村治理”保卫战、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为乡村绿色发展贡献贵州经验。
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兴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首先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生态环境恶化必然压缩未来的发展空间,生态环境改善则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要素支持,要持续强化干部群众保护好绿水青山的意识,确保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其次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要应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方式,推进肥料、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的精准化、减量化、循环化和绿色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生产清洁化和产业生态化,高质量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稳步提升基层乡村环境监管能力,建立相关部门与防治主体协调共管机制,既精准识别、有效治理,也要加强责任追究。
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必须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人居新环境。继续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为抓手,坚持科学规划和有效落实并重。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参与性和能动性,既要长远规划、量身打造、有序推进,又要避免过度超前、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特色屯堡,有效维护好乡村田园风貌,打造美丽乡村“天蓝水清”宜居环境,书写“推窗见田、开门见绿”锦绣画卷。持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主线,推进我省“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饮水安全等工程,补齐公厕、公路、给排水等乡村公共设施短板。加大畜禽养殖粪污、生产生活废弃垃圾、水土污染和小流域生态等乡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创新项目推进方式,探索“以工代赈”等新模式,提高村民参与乡村生态治理和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根本在于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利用难,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封山育林,落实好生态护林员等生态扶贫政策。另一方面则要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经济。以发展刺梨、花椒、核桃等生态产业推动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这是一种有益且有效的探索。要紧密结合我省喀斯特山地和生态等实际,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和有效联动,支持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好“千园之城”“山地公园省”,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建、共享、共赢”。
实现乡村绿色发展,重点在于发展绿色产业,强化绿色发展的产业基础。要深度推进坝区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革命,发挥茶、药、果、蔬、菌等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有效支撑作用,实现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导向。要创新乡村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供给,把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着力开发农业农村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服务价值,将农业观光采摘、休闲体验、农耕文化传承与展示、乡村避暑度假等与贵州省自然风光、民俗节庆、民族工艺、红色文化有机衔接和相互融合,创新乡村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农文旅”一体化开发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要系统谋划并统筹推进我省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与当前农业农村产业的协同融合,打造乡村智慧农业、康养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乡村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创新绿色发展制度供给,提供绿色发展的动力支撑。健全绿色金融制度,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绿色金融的引领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完善金融支持乡村绿色发展的激励政策,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流向乡村绿色产业。探索绿色补贴和投资补助制度,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治理修复和乡村绿色产业等给予支持。创新绿色产业用地保障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勇于探索盘活农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建设用地新机制,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等入市试点。勇于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稳妥推进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试点。完善绿色经济评价机制。健全现有生态环境评价制度,细化乡村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强化“环境损害”“生态价值”“绿色GDP”等指标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推行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为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建设“绿色乡村”和“绿色贵州”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