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服饰文化】贴羽为饰 点彼之翠
来源:中国民族报 高丹丹 董儒蔚 发布日期:2024-11-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那些古典美人鬓发间绚丽夺目的翠色,令很多观众印象深刻,近些年大火的电视剧《甄嬛传》中宫廷女子佩戴的翠凤旗头,更是华美惊艳。剧中人物发髻间的那抹“翠”,就是传统金银首饰中的点翠首饰。

  在明清时期,点翠首饰深受各族女性喜爱,老北京甚至有“头上无点翠,不叫首饰”的说法。

  

 点点贴嵌

  点翠,是我国传统工艺中将金属与羽毛相结合的首饰制作工艺。翠,特指翠鸟身上蓝色的羽毛。为何用“点”这一动词呢?这与点翠工艺的制作流程有关。这一工艺第一步是用金、银、铜、纸或鎏金金属等材质制成各种形状的片状底托;再用花丝或捻金线围绕底托的边缘镶出一圈“边框”,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可以用翠羽“填色”的胎。第二步,选取翠鸟脊背等不同位置的蓝色羽片,根据胎体所需形状,裁剪后一点一点细致平服地贴嵌在底托上。粘贴翠羽需要经年累月的功夫,既不能漏出底托的金属边,又不能压住底托边缘上的花丝。最后,将不同构件组合起来,一件完整的点翠首饰就完成了。

  点翠首饰为何能呈现如此绚丽又典雅的风格呢?这是因为翠羽的蓝色有深浅变化。取自翠鸟脊背部位的软翠或绒翠,其整体色泽较浅;取自翠鸟翅膀部位的羽毛,又称硬翠,其整体色泽偏深。老师傅会巧妙地使用翠羽一深一浅的蓝色,让一件点翠首饰在明媚的阳光下和朦胧的月光下都能呈现出熠熠生辉的美感。

  

 烨烨光华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拼贴羽毛作为装饰的工艺。战国《韩非子·外储说》中《买椟还珠》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楚国人用于盛放珍珠的匣子就是用珠玉和拼贴的羽毛装饰而成的。除了文字记载,还有出土文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羽毛贴花绢,就使用了贴羽工艺。

  翠羽发饰的制作始于汉代,《晋书·舆服志》《南齐书·舆服志》中均有记载皇太子佩戴以翠羽装饰的远游冠。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也常提及翠羽发饰。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庭橘》中提到“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元稹在《青云驿》中写下“手持凤尾扇,头戴翠羽笄”;宋代词人晁端礼在《清平乐·琐窗朱户》中写道:“琐窗朱户。曾是娇眠处。只有余香留得住。满地花钿翠羽。”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还记载了都城临安有“碾玉作”“铺翠作”等各色作坊不下数百家,可见铺翠业在当时的盛行。

  《天水冰山录》是一本记录明代贪官严嵩被抄家时财产登记清单的书册,其中登记了与“点翠”相关的物品名目,如“金相玉点翠珠宝首饰”“金相飞鱼点翠嵌珍宝首饰”“银点翠杏叶壶”等,品类丰富多样,像是点翠饰品的“种草”清单。《明宫冠服仪仗图》《明代帝后画像册》中均绘有皇后佩戴的点翠凤冠。明定陵地宫更是出土了明代孝端、孝靖皇后的点翠凤冠实物,这些点翠凤冠结合了点翠、花丝、珠宝镶嵌等工艺,纹饰造型龙飞凤舞,华美至极。

  清代,随着满、汉、蒙古等民族文化习俗的相互影响,满族女性的头饰日渐丰富。雍正时期,宫廷女性从之前简单的盘发包头到佩戴精美复杂的钿子,点翠成为钿子的最好装饰。除此之外,皇后等身份尊贵的女性还会额外添加各式点翠簪、钗、步摇等发饰,层层叠叠地装点在她们的“一字头”“两把头”等发型上。宫中内务府还专门设立了“皮库”,用来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银库则专设有“点翠匠”,专门承造翠羽活计。宫廷甚至连屏风都用起了点翠装饰,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点翠屏风,其翠羽用量令人咋舌。

  

  脉脉传意

  点翠首饰寓意吉祥,造型丰富。钿子是清朝贵族女性在吉庆场合和传统节日时使用的发饰,其中的凤钿因装饰有汉族凤冠的凤、翟二鸟,既是满、汉文化交融的写照,也被认为是最高等级的钿子。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铜镀金累丝点翠嵌珠石凤钿是光绪帝的皇后隆裕搭配吉服的头饰,这件凤钿上饰满大小凤翟,鸟口还衔有珍珠、宝石、璎珞,凤鸟之下用点翠钱纹、祥云、牡丹花卉等装饰,其下再衬以红色丝绒,红蓝色彩对比鲜明,纹样象征吉祥富贵。

铜镀金累丝点翠嵌珠石凤钿。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3件点翠头簪,每件都有如东珠一般圆润饱满的珠石,满族人喜爱东珠是因其来自“白山黑水”的黑龙江、松花江一带。而珠石点缀的头簪则将汉字“谐音梗”发挥到了极致:“囍”字居于头簪中央,上面是古代乐器“磬”,连起来读就是“喜庆”;下方的蝙蝠(同“福”音)翅膀为祥云的模样,四周还有许多如意云头。

银镀金点翠嵌宝石双喜蝠磬纹簪。

 

  清代,民间女子通常会在婚嫁时使用珍贵的点翠冠饰。藏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一顶凤冠,由各式点翠和花丝镶嵌的宝石装饰,纹饰有精美的鸟衔流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多子多福的葫芦。这些纹饰选取百姓喜闻乐见、寓意美好的吉祥之物,传递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

银点翠镶宝石凤冠。

  点翠首饰虽然美不胜收,但获取蓝色翠羽需要捕杀大量翠鸟。清末民初,工匠逐渐使用烧蓝工艺取代点翠,虽在质感和光泽上与点翠有所不同,但也能满足人们“爱蓝之心”。民国初年,又有巧匠剪裁进口的蓝纸贴在底胎上模仿点翠;戏曲界做盔头的匠人则用蓝绸代替点翠的“点绸”工艺。现如今,各类翠鸟均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严令禁止捕捉。心灵手巧的工匠也发明了缎带抽丝、染色鹅毛等代替翠羽的方法,用实际行动保护那抹闪耀生命灼光的蓝色。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