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部分获奖作品。中国作协供图
以笔为马,驰骋在中国文学生机勃勃的广阔原野;浩荡穿越,描摹出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
11月16日晚,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举行,30位获奖作家、翻译家高高举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奖杯。
这是一场文学的盛会,各族作家从祖国的大江南北奔赴邕城,共同托举新时代民族文学的崇高荣光;这更是一场澎湃的交响,以文字相遇,为文学喝彩,向时代致敬,共同激荡出奔腾向前的磅礴力量。
“文学,让我们更加紧密地拥抱在一起”
“我的思想可以奔跑,我的灵魂自由”
峰峦叠嶂,骏马嘶鸣。盛典在一曲融合马头琴、艾捷克、月琴、天琴、弦子、马骨胡、二胡、手鼓、中国鼓等传统乐器的《万马奔腾》中拉开帷幕。
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期以来,各族翻译家以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信、达、雅”的不懈追求,带领读者感受民族文学“各美其美”的丰富内涵和“美美与共”的广阔天地。
随着舞台上五扇书型大门缓缓开启,翻译奖获得者东乡族翻译家艾布、蒙古族翻译家朵日娜、维吾尔族翻译家玉苏甫·艾沙、藏族翻译家赵有年和朝鲜族翻译家郑风淑来到舞台中央,接过沉甸甸的奖杯。奖杯的上半部分是青铜材质的半身奔马塑像,造型古朴庄重,栩栩如生的马头造型、迎风飞扬的马鬃,象征着作家们笔耕不辍、步履不停的姿态,是对民族文学创作者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创作精神的生动诠释。
来自新疆的艾布凭借把上届骏马奖获奖作品、广西作家红日的《驻村笔记》翻译成维吾尔语而获奖。一部作品,两个骏马奖。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寺门村到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巴扎结米镇阔什艾肯村,艾布和红日有着同样的驻村经历,原作与译著在辽远的天地间共情共鸣。中国乡村的昨天与今天,也在文字中交融成新的风景。
“两个相距遥远的地方,就这样通过文学心心相印,这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文学,让我们更加紧密地拥抱在一起!”艾布感慨道。
与生活水乳交融,与时代同频共振。身处壮美辽阔的中华大地,各族作家既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美,也能以文字抵达心中的诗与远方,在细微与宏大兼而有之的叙事中书写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诗歌获奖作品中,黄芳的《落下来》明澈丰沛,指向生命的沉淀和诗意的升腾;金荣健的《鸟声呖呖鸣冬山》开阔静美,倾诉对家乡风土和悠长岁月的无限眷恋;牧之的《盘江魂》气势恢宏,建构起一条大江的奔腾形象和壮阔历史;那萨的《留在纸上的心》将诗的根须扎入挚爱的土地,探测深远的内心世界;张伟锋的《空山寂》则洞察自然万物的虚实和人间烟火的动静。
诗人那萨出生于三江源头的青海玉树,独特的自然环境让她更注重内在体验,用文字探究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成为一名诗人,是我从年少时就有的梦想。得到这份肯定与鼓励,我心怀感恩,也会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和敬畏。”那萨说。
“马骏获骏马奖!”这句简短的话语,不仅刷屏了盛典直播,更成为万千读者和观众对本届骏马奖最年轻获奖者柳客行(本名马骏)的鼓舞和祝福。
来自宁夏西吉县的柳客行由于自小患病,无法站立行走。坐在轮椅上的他,并没有止步于生命的困顿。“史铁生先生有他的地坛,我有我的永清湖。”在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影响下,柳客行不仅开始坐着电动轮椅出门,也因此走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
盛典现场播放的短片中,有令人动容的一幕:柳客行坐在书桌前安静地阅读、写作,明亮的灯光将他的身影倒映在墙上。墙上的身影缓缓从轮椅上站起,奔跑、跳跃、飞驰,奔向有无限可能的远方。正如他在获奖散文《青白石阶》中凝望内心和世界,用心灵的翎羽鼓风飞翔。
柳客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由世间善美的种子播种成的粮食,让坐在轮椅上的他慢慢长大。虽然在大学的课堂未完成读书的心愿,却在文学的家园里实现了梦想。“我的思想可以奔跑,我的灵魂自由。”
同样获得散文奖的还有北雁的《洱海笔记》、羌人六的《绿皮火车》、王小忠的《兄弟记》以及向迅的《与父亲书》。其中,既有以行走描绘洱海景象的诗意,记载一方水土变迁与坚守的深情,也有勘察乡土社会人伦关系的敏锐,回望父子关系的脉脉温情。
倾听大地脉动,书写山乡巨变。报告文学获奖作品中,吉米平阶的《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以宽广的视野展现西藏农村脱贫攻坚的壮丽征程;牛海坤的《让世界看见》聚焦梦想和奋斗的劳动者,描写农牧民女性在创造美的同时创造新生活;姚瑶的《“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以一场篮球赛为蓝本,书写贵州台盘村各族群众的生活之变和精神之光。西藏、内蒙古、贵州……依托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实践,作家们向世界讲述着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故事。
牛海坤在发表感言时,向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那片温情而辽阔的土地表示敬意:“感谢那些用粗粝双手绣出美好生活的绣娘们,她们耕作,放牧牛羊,用一针一线讲述创造与重生的故事,用自己的生活诠释了伟大的时代,也诠释了生命的力量和价值,正是她们的坚韧与顽强,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和感动。”
从乡土故事到典型人物,精神的力量在文学中奔涌。张雪云的《“海牛”号》着力展现以万步炎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奋进风采,是科学家精神的颂歌;周建新的《静静的鸭绿江》饱含情感的温度,为抗美援朝老英雄孙景坤树一座纸上的丰碑。
“书写大中华视野下的各民族故事”
“上岭的父老乡亲们平凡而坚韧,像鱼群一样抱团。上岭的村庄世代同心同德,和睦相处。上岭是我生命中最亲切的土地和摇篮。《上岭恋人》是献给我的故乡上岭最真诚的礼物。”盛典上,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上岭恋人》作者、广西作家凡一平深情讲述对故乡的依恋。
火热的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放飞的园地。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中,阿尤尔扎纳的《蓝天戈壁》深刻描绘了广袤戈壁上的人性光辉与生命救赎;包倬的《十寻》为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寻找和创造体贴的形式;娜仁高娃的《驮着魂灵的马》以飞翔、梦幻、灵动的讲述,让沙窝地的记忆与新生翩然浮现;少一的《月光紧追不舍》塑造平凡而崇高的基层民警形象,洋溢着守护生活的信念和热情。
马伯庸的获奖长篇小说《大医》以上海华山医院为题材,在纪实与虚构间飞针走线,展开抗战风云中苍生大医的传奇,书写中华儿女波澜壮阔而又震撼人心的抗争史。
“在成长的环境中,我见证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升华,所以我一直在书写大中华视野下的各民族故事。”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多民族混居、彼此包容、互相帮衬的生活环境深刻影响着马伯庸的创作。随着历史文学创作的不断深入,他开始思考56个民族何以团结凝聚为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他认为,这个答案,要在历史中寻找。
“追根溯源,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坚实基础。研究透这些因素,就能找到中华各民族共同的记忆密码。”马伯庸坚定地说。
阿舍的《阿娜河畔》是边疆建设的创业史,展现了几代建设者为国家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努力的动人篇章;光盘的《烟雨漫漓江》以生态保护为背景,深描时代变革中的世态人心;尼玛潘多的《在高原》中,一个家庭四代人的命运具体而微地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活图景;肉孜·古力巴依的《花儿永远这样红》深情咏唱塔吉克族牧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匠心绘长作,潜心书精品,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在这些作品中交汇相融,镌刻出交往交流交融的人民史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盛典在《爱我中华》《多谢了》的歌声中落幕。
走出活动场馆,夜幕低垂,恰如夜空中星光闪烁,民族文学正是群星闪耀时。各族作家披襟当风、兼收并蓄,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必将书写新时代的新史诗,铸就中国文学的新辉煌!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