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一角。 来源:乌鲁木齐市文旅局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胜利路上的一处院落里,伫立着一幢青砖压檐砌腰的明黄色二层小楼,院内白杨挺拔,松柏常青。这座小楼,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各族群众抗日救国的办事机构所在地,现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是全国现存11个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中保存完整、具有代表性的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们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奉行亲苏政策的新疆军阀盛世才发电邀请中共派员协助工作。同年10月,党中央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设立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先后选派陈云、邓发、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100多名得力干部赴新疆工作,对外称“南梁第三招待所”。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不同于其他省份的办事处,对外不公开、不挂牌子,具有保密性质。这也意味着办事处在新疆开展工作的同时,还要时刻防备盛世才的猜忌、陷害等。在历任党代表陈云、滕代远、邓发、陈潭秋的带领之下,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分别被安排在财政、文化、教育、新闻等部门,迅速开展各项工作。
财政方面,1938年春,毛泽民赴苏联治病途经新疆,应盛世才请求,经党中央同意,留在新疆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曾先后任新疆省财政厅副厅长、代理厅长,省民政厅代理厅长,在迪化创办财政专修学校培养财政金融人才。
军事方面,协助新疆创办坦克学校、炮兵学校和飞行学校,聘请苏联军事专家担任教员,领导“新兵营”进行现代化军事训练。
文化宣传方面,在《新疆日报》等报纸以及《反帝战线》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还以哈萨克文翻译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并发表在《阿勒泰报》上。
教育方面,筹办学校,增设小学和中学,改善新疆教育状况。共产党人俞秀松、林基路及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先后主持新疆学院工作,他们以延安抗大为榜样,改造新疆学院,提出“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主义为内容”的教育思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社会组织方面,推动成立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商会、妇女协会、学生联合会、工人救国会等社会团体,组织动员各族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发动抗日募捐支援抗日前线,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面向各族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其主办的综合性杂志《反帝战线》出版汉、维吾尔两种语言文字版本,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群体。
抗战期间,大批国际援助物资通过新疆运往前线。伊犁—迪化—哈密公路作为西北国际大通道的组成部分,在1937年7月到1938年7月一年之内就输送6000多吨苏联援华物资和中苏贸易物资,途经甘、陕两省到达抗日前线。为了确保这条国际交通运输线的畅通,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和新疆各族人民做了大量修筑和养护工作,还设立公路接待站,保障陆路和空中运送物资人员的供给。此外,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打通和维护了由延安经新疆到莫斯科的红色交通线,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联系。
1942年,盛世才公开投靠蒋介石,走上反共的道路,下令逮捕了共产党员陈潭秋(时任办事处主任)、毛泽民、林基路等131人。办事处也被迫关闭。被捕的共产党员在狱中宁死不屈,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1943年9月,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杜重远、乔国桢、陈振亚、吴茂林、祁天民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遭杀害。抗战胜利后,经过严正交涉,关押在新疆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终于获释,并与办事处其他留守同志一道于1946年返回延安。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里承担了加强党员教育、社会建设、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和政策、筹集中转支援前线的物资、培养军事和建设人才、接待安排伤员和党内外人员等任务,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民众抗日救国的核心机构。一大批优秀的中共党员、进步人士面对内忧外患,毅然奔赴新疆开展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在新疆的工作,不仅有力支援了前方的抗战,还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疆的建设。
2021年,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旁修建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新馆平面呈“山”字形,象征革命事业的崇高伟大。顶部造型是一颗巨大的红色五角星,与旧址的红色屋顶遥相呼应,象征革命精神永远被传承。新馆在总布局上分为序厅、红色起点、星火西进、共赴国难、巩固后方、忠贞不屈、薪火相传及尾厅八个展区,完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团结各族群众抗日救亡的历史。革命先辈的精神如松柏常青,激励后来者仰望、追随。
红星映照天山,初心永不忘却。如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各族群众团结一心、不懈奋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铭刻的这段历史已经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新疆各族儿女团结奋斗,携手谱写发展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