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兰县山歌剧《文龙与肖妮》演出剧照。
《文龙与肖妮》清朝宣统三年方块壮字抄页。卢天友供图
南戏,是宋元时期发源并传播于东南地区的戏剧表演艺术形式的总称,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源头之一。《刘文龙菱花镜》是南戏经典剧目之一,历经数百年演化,成为桂西地区家喻户晓的《文龙与肖妮》,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典型例证。
《文龙与肖妮》源于《刘文龙菱花镜》
《刘文龙》是一部宋元戏文,收录于《永乐大典》“一三九七三,戏文九”。《南词叙录》“宋元旧篇”中也有记载,称作《刘文龙菱花镜》。原本已经散佚,但在《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南词定律》及《九宫正始》中均存有残曲。该剧主要情节是:汉朝青年刘文龙婚后三日赴考,妻子萧氏把菱花镜分作两半作为信物。刘文龙高中状元后,身负皇命出使匈奴,被单于强行挽留成为驸马,历经二十一年方才逃离。汉朝皇帝授予文龙官职,并准假还乡。文龙归来时,全家无人敢相认,直到他拿出菱花镜,家人方才消除疑虑,相认团圆。
同题材的戏文,元代有《寒山堂曲谱》一种,注明“一名《刘文龙传》,《雍熙乐府》第一种,由史敬德、马致远合著”。戏曲史家钱南扬在《戏文概论》中推测,其与《刘文龙》属于“同题材的两个剧本”,并且称现存的京剧《小上坟》是《萧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的“嫡派”。1975年在广东潮安出土的明代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应是“元传奇”《刘文龙》的改本。清代有《说唱刘文龙菱花镜》四卷流传,与此题材相近。近代的莆仙戏、梨园戏、安徽傩戏、温州乱弹、川剧等,都有此剧目。1941年,温州夏祠仍在演出《刘文龙》。1987年收入内部编印的《浙江戏曲传统剧目选编》第三辑的《摆生祭》,其主要情节与宋元旧篇《刘文龙》及明代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大致相同。根据剧中的某些细节以及地点、人名、方言等因素,可以判断,这应是后人依据宋元戏文《刘文龙》的故事重新编排的本子。由此可见,该剧自宋、元、明、清及至现代,始终传唱不绝。
壮族叙事长诗《文龙与肖妮》,讲述了明朝时期一对壮族青年文龙与肖妮的爱情故事。文龙聪颖过人,十五岁中状元,肖妮贤淑美丽,勤劳善良。二人成婚三日后,文龙奉旨入朝为官,肖妮留守家中侍奉双亲。夫妻一别十八载,文龙杳无音讯,肖妮望眼欲穿,双方在无尽的思念中苦苦等待,并在历尽坎坷后终得团圆。
该故事在广西红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均有流传,最初以口头文学形式传唱,后经壮族知识分子用古壮字记录,形成不同的古壮字版本在民间流传。这些古壮字抄本的长短因地而异,短的只有一百来行,长的则近两千行,大多数抄本在五百行左右。这些不同样式的长诗,除了因所流传区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不同而在某些细节上稍有差异,其人物设置、情节主干、主题思想等基本相同。在桂西地区,有《唱文龙》《文龙与肖妮》《文隆与小尼》等不同名称的抄本流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民间歌手把它创编成叙事长诗,戏曲艺人把它改编成山歌剧搬上舞台。
将钱南扬等学者所辑关于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的二十二支佚曲以及明代宣德年间写本《刘希必金钗记》与流传于桂西地区的壮族叙事长诗《文龙与肖妮》相对照,不难看出,无论是人物设置、所用道具、情节安排、故事结局等,均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推断,壮族叙事长诗《文龙与肖妮》以及在广西流传的有关文龙的故事,源于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东南沿海地区倭患猖獗,为抗击倭寇,广西田州(今百色市田阳区)土司岑猛的夫人瓦氏夫人响应朝廷征召,率俍兵从桂西地区出发,翻山越岭数千里至浙江嘉兴抗倭,奋勇杀敌,屡立战功。瓦氏夫人成为明代巾帼英雄,瓦氏夫人抗倭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在明代,东南沿海特别是江浙一带盛行南戏,《刘文龙菱花镜》是当时广为流传的曲目之一。按当时统军带兵的习惯,总带有一些部曲(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这些部曲为了娱乐,也有自己的戏班,经常演出家乡戏。据初步考证,瓦氏夫人及其部众在浙江抗倭期间观看部曲戏班演出《刘文龙菱花镜》,产生共鸣,并将这部戏带回桂西地区传播,形成了壮族叙事长诗《文龙与肖妮》。
深入挖掘《文龙与肖妮》的时代价值
与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原书已佚”“作者不详,本事亦无考”或仅留存名目于《永乐大典》《南词叙录》等不同,壮族叙事长诗《文龙与肖妮》在桂西地区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为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方块壮字抄本。因此,对《文龙与肖妮》进行搜集、整理、译注、研究和出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从版本来源和传播历史来看,《文龙与肖妮》讲述的故事,源出宋元南戏剧本《刘文龙菱花镜》。从《刘文龙菱花镜》到《文龙与肖妮》,其传承历史源远流长,脉络清晰有序。《刘文龙菱花镜》传入桂西地区后,壮族歌手对其进行再创作,形成壮族叙事长诗并流传至今。这一史实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
从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来看,《文龙与肖妮》提到文龙奉旨入朝为官,说明桂西地区很早就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管辖,反映了壮族自古就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历史事实。文龙奉旨入朝做官十八载,这与桂西地区俍兵服从中央调遣,多次被征调去平定地方叛乱的史实,特别是瓦氏夫人抗倭等史实相互印证,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从人物品性来看,《文龙与肖妮》中的女主人公肖妮,通过实际行动支持文龙奉献国家,同时不畏强权、忠于爱情,塑造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识大体、顾大局的美好形象,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敢于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
壮族叙事长诗《文龙与肖妮》是壮族文化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各民族在文化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要加强相关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弘扬其思想价值,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历史养分。
【作者单位: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华经典·古壮字〈文龙与肖妮〉印译注”(项目编号2023—GMH—027)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