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来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锦护臂。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尼雅遗址,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是汉晋时期的精绝国故址。在此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尼雅遗址发现有田地、院落、墓地、佛教寺塔、沟渠、陶窑等遗址,出土了钱币、器物、木简等各类文物,见证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治理,印证了新疆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
“汉精绝王简”与“司禾府印”见证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设官建制,屯田戍守,册封首领,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自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关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厄狭,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东汉明帝时,精绝国被鄯善国兼并,成为精绝州。唐代玄奘法师到达这里时,精绝国已沦为一片废墟。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写到:“媲摩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此后,史书中几无关于精绝国的记载。
1931年,第四次进入新疆的英国人斯坦因,在尼雅遗址发现一组珍贵的汉代木简,其中一枚上写有“汉精绝王承书从事”汉隶文字,字迹非常清晰。该木简为典型的汉代官方文书,是汉朝边郡官员传抄给精绝王的指令。这份汉简不但证明了精绝国的存在,也说明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一直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且汉字已成为西域地区官方通用文字。
1959年,我国学者史树青在民丰县采集到一枚炭精制方印,高1.7厘米,边长2厘米,印文为篆文,阴刻,分两行,一行“司禾”,一行“府印”,印钮为桥钮。这枚“司禾府印”是汉朝时期管理农业的专用印章。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永平十六年(73年),汉明帝派窦固北击匈奴,打败匈奴后,留军伊吾庐城(今新疆哈密伊吾县),“置屯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阗诸国皆遣子入侍”。永平十七年(74年),东汉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在西域驻军屯田。尼雅为古代精绝国所在地,汉朝政府自然也会在这里派兵驻扎垦田。“司禾府印”是汉朝屯田治理西域的印证。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反映了西域对中原王朝的认同
1995年10月,中日联合考古队在尼雅遗址发现一座汉晋时期的夫妻合葬墓,男性葬者右臂有一块织锦,由红、黄、蓝、白、绿五色丝线制成,上方和下方用汉隶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吉祥语文字。墓中还有一片同一面料制作的织锦残片,绣有“讨南羌”3个字,文字连起来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这些文字与《史记·天官书》中“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类似,也与《汉书·赵充国传》的记载高度相关。
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生活在今甘肃、青海地区的羌人叛乱,汉宣帝派遣大将赵充国征伐。赵充国在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进军至金城(今兰州),认为应在湟水与大通河之间(今青海河湟盆地)屯田,慢慢分化瓦解羌人诸部。当时出现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连珠天象,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和占星术认为此乃祥瑞之兆,对军国大事有利,于是汉宣帝命令赵充国速战速决,在敦煌、酒泉一带出击。诏书中说:“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高出,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些字被工匠织在蜀锦上,蜀锦又出现在精绝国。专家根据夫妻合葬墓内刻有“王”字的陶罐以及墓葬规格,研究认为该墓地为精绝王室墓地。精绝国将汉朝皇帝赏赐的蜀锦视为荣誉与无价之宝,放入王室墓中随葬,表达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佉卢文书印证了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交流
在尼雅遗址,陆陆续续出土了千余件佉(qū)卢文木牍,涉及医学、宗教、律法、贸易、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
医学上,古印度和古希腊医学技术在这里得到传播。一件佉卢文木简上记载有名叫“达子香叶散”的药方:“胡椒三达尼、姜一德拉克玛、胡椒二德拉克玛……”该药方来自印度,对体虚、腹泻、肠胃不适有一定疗效,在印度医疗典籍《医理精华》《医师本集》、回鹘文医疗典籍《杂病医疗百方》中都有明确记载。
文学上,古印度和古希腊文化艺术深受西域一些诗人喜爱。尼雅遗址出土佉卢文第514号简牍上的诗歌这样写道:“大地不曾负我,须弥山和群山亦不曾负我,负我者乃忘恩负义之小人。我渴望追求文学、音乐以及天地间一切知识——天文学、诗歌、舞蹈和绘画。世界有赖于这些知识。”作品风格显然受古印度和古希腊文化艺术影响。
宗教上,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书《法集要颂经》、戒本、浴佛节斋祷等主题的文献,其中一份为“僧伽规约”,规定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与教规,否则要加以处罚。这说明精绝国是佛教东传的关键节点,佛教对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有重要影响。此外,佉卢文书还有关于巫术与其他宗教信仰的记载。
农业上,当地居民学会了中原农耕、灌溉与养蚕缫丝技术。尼雅遗址出土的一份佉卢文书记载了一位名为萨迦牟云的男子的桑树租赁活动,说明当地桑蚕业很发达,桑树可用于租赁,丝织品可以当作货币用于交易,相关商业贸易相当活跃。
商贸上,这里商品种类繁多,贸易往来发达。丝绸之路沿线多为戈壁沙漠,骆驼作为运输工具显得格外重要。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文献有许多关于骆驼贩卖的记载,从中可知,骆驼价格较高,一匹单峰驼可以换20至30匹绢,远比牛和马(约值15至20匹绢)昂贵。因此,精绝国王室视骆驼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经常作为珍贵礼品送给汉朝皇帝,为此专门成立了用于运送商品和来往使者的驼队,还配有专职看守人和卫兵加以护送。出土文书还记载,中原地区的毛丝织品在西域地区较为流行,贸易非常火爆。
尼雅遗址被发现至今已百余年,出土了大批震惊世界的珍贵文物。尼雅遗址考古研究充分揭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是各民族和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了西域,书写了历史上的繁华篇章。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