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建楼,登高观景,吟诗唱和,颂景赞楼。建筑与诗文珠联璧合,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疆伊犁河北岸、惠远古城南门外,也曾有一座楼阁为众多文人所咏赞,是清代新疆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之一。这座楼就是“望河楼”,又名“鉴远楼”。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的望河亭公园临伊犁河而建。 来源: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政府网站
鉴远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格琫额撰《伊江汇览》记载:“望河楼一间,洞厂以观河道,乙未秋所建。其额曰‘泽被伊江’,联曰‘源溯流沙气润万家烟井,泽通星宿波恬百里帆樯’,皆将军伊所属令协领格建者也。”文中所说的“将军伊”是时任伊犁将军伊勒图,“协领格”即此书作者,时任伊犁驻防满营协领。
格琫额在记述中没有提及“鉴远楼”之名。目前所见最早使用“鉴远楼”一名的文献,是谪戍伊犁的庄肇奎所作《奉和伊显亭将军登鉴远楼元韵》,诗云:
公自题名鉴远楼,
楼边红日照晴洲。
诸蕃射猎民耕凿,
如海朝宗汇众流。
庄肇奎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举人,作为李侍尧的幕僚,受李侍尧贪纵受贿案牵连而贬谪伊犁。他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八月抵达伊犁,赴伊犁将军伊勒图处报到。此诗为庄肇奎与伊勒图共登鉴远楼而作。诗句中的“公”指伊勒图,“显亭”是其号。
在庄肇奎的诗作中,有多首提及鉴远楼。例如以下两首:
薄暮登鉴远楼感赋
边楼突起傍城隈,苍莽遥空暮色来。
日落横江群马渡,风生曲渚列墙开。
环山不断乡魂断,戍客难回野鸟回。
寸草有心依万里,五云佳处望春台。
次韵德润圃秋日登鉴远楼作
懒从小圃对秋芳,却上边楼望夕阳。
牧马乱云沙树渺,烹茶落叶石泉香。
万年荒碛寒声动,一发中原远色苍。
匣剑无芒甘独老,新诗投我引怀长。
庄肇奎还撰写了《鉴远楼记》。此文不见于其著作,但是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部满文古籍《语文杂抄》中收录,署名“庄肇奎”,满汉对照,汉文全文850余字,满文译者不详。文章可能是庄肇奎受伊犁将军伊勒图所托,以伊犁将军口吻写就的。文章提到,清朝“底定西域,隶入版图,筑城市于碛沙,凿沟井于瀚海,凡一切建置疏浚之所为,类皆创始”。经过多年建设,伊犁“年岁顺成,行贾辐辏,居然一大都会矣”。
谈及修建鉴远楼的原因,文章说到:“予既殚心,以与万类规其始,复驰神,以与万类防其流。予将托身岑楼之上,以洞察乎万类之情,乃采木于山,沿流而下,鸠工片材,不事雕饰,未期月而楼落成。”意思是说,伊犁将军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既遵从自然规律,又防止流弊。为了洞察万物情状,而修建高楼,施工务实高效,不到一个月楼阁便落成了。
楼阁建成后,登楼远眺,繁荣景象跃入眼帘:
目中者九城森列,诸蕃星落,西北则哈萨克,西南则布鲁特。至若厄鲁特,若察哈尔,若土尔扈特,皆散处于东西南北间,熙熙然往来游牧于光天之下,已相忘其蛮触斗争之习,如鱼之相忘乎江湖,鸟之相忘乎丛灌也。又如索伦,如洗伯,如回部,如屯卒,深耕易耨,荒日以辟,禾苗麦穗如波如云,而风樯鞔运,映带洲堤。且回顾城闉(yīn),烟井万家,各安其业,不知其为万里而外边沙塞碛之区也。
由此,作者发出了“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猗欤休哉”的赞叹。意思是说,天地慷慨,广施万物,资源丰沛,何其美好。
伊犁将军伊勒图对这座高楼寄予厚望,遂名之曰“鉴远”,题额“望随天豁”,并指出,“后之人视以为游观之所,以自隘其见,是予之所深惧也;后之人不视以为游观之所,而益扩其见,是予之所深望也”。他希望后人不要把此楼视为观赏游玩之地,而是要目光远大,胸怀宽广。
庄肇奎谪居伊犁八年,受到伊勒图器重。从庄肇奎的诗作中,可以感受到各族官兵和当地群众彼此信任、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的历史景象。
从乾隆后期开始,伊犁聚集了大批谪居文人,形成了“伊犁诗坛”,鉴远楼是文人雅士观景宴饮、赋诗抒怀的重要场所。如,嘉庆初年,流放伊犁的洪亮吉写下《伊犁纪事诗四十二首》。其中一首云:
城隅两日霁寒威,
韦曲词人尚下帏。
趁得南山风日好,
望河楼下踏春归。
此诗后面自注曰:“惠远城南有望河楼,面伊江,为一方之胜。”
嘉庆年间,徐松谪戍伊犁,考察了天山南北诸地,参考《水经注》的方式辑成《西域水道记》。其中记载,伊犁将军府所在地惠远城“临河有高楼,红栏碧瓦,俯瞰洪涛,粮艘帆樯,出没其下。南山雨霁,沙市云开,酒榼茶枪,赋诗遣闷,苍茫独立,兴往悲来”。
鉴远楼建成后,因伊犁河水泛滥,多次被冲毁,屡经修缮重建。陈中骐在《伊江百咏》中,记载了乾嘉年间伊犁将军保宁重修鉴远楼之事,并提到经过修缮的鉴远楼“回廊曲槛,柳明花秀,俨然似江南园亭”。林则徐在《癸卯日记》中记录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鉴远楼被河水冲毁之事,称“庙与楼俱溃入河”。
鉴远楼在世虽不足百年,但名噪一时,是清代新疆地域文化的标志之一。鉴远楼及与之相关的诗作、文献,反映了各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历史事实。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