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来源:中国民族报 田静 发布日期:2024-10-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高级军吏俑。

文官俑。

百戏俑展厅。

秦陵一号铜车马。

彩绘俑出土原状。

秦兵马俑考古发掘工作照。

秦兵马俑一号坑全景。 (本文配图均由张天柱提供)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秦朝有力地推动多元融为一体、一体统摄多元格局的形成,开启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1974年3月,在古城西安以东35公里处的骊山脚下,在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之滨,秦始皇的地下兵团兵马俑破土而出,震惊天下,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

  今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科学严谨的考古发掘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有关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极大地填补了历史文献的某些空白,勾勒出中华文明长河的华彩篇章,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1 奇迹面世:秦兵马俑的发掘保护

  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村民在抗旱打井时发现了残留在井壁上的陶片,考古人员闻讯赶到现场。经过发掘清理后,他们发现该地距离秦始皇陵1.5公里,是一处大型陪葬坑,坑内埋藏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1974年7月15日,陕西文物部门派考古工作队进驻秦兵马俑考古工地,拉开了秦兵马俑科学发掘的序幕。

  经过数月的勘探与发掘,考古人员确定了陪葬坑内埋藏文物的范围和数量。国家决定在该坑遗址上建设博物馆,边发掘边开放。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考古工作队又陆续发现了3个陪葬坑,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和四号坑。其中,一、二、三号坑内均埋藏有数量不等的陶俑陶马。

  1979年4月,叶剑英元帅参观了正在发掘的秦兵马俑遗址,并为即将建成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题写馆名。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兵马俑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坑内埋藏陶俑6000多件、陶马数10匹、战车50余乘。俑坑前半部站立的陶俑都是修复之后再放回原位的。

  一号坑军阵最前面是三排武士,武士们身穿战袍、手持弓弩,是整个军阵的前锋,两军交战时,他们先对敌人进行远距离攻击;前锋后面的车兵和步兵组成38列纵队,构成整个军阵的主体;在俑坑的南侧、北侧和西端,各有一排武士面外而立,他们是军阵的侧翼和后卫,防止敌人从南北两侧和后面偷袭。《孙膑兵法》中说: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就像无锋的剑,只有锋而没有强大的后续部队,就像剑没有柄,同样会失去杀伤力。一号坑军阵有前锋、有后卫,可战、可守,与兵法的布阵原则相吻合,堪称“一部立体的秦代兵书”。

  秦兵马俑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考古发掘表明,二号坑是一个由战车、步兵、骑兵和弩兵混合编组的军阵,如果全部发掘,将出土陶俑、陶马1300余件,木质战车89乘。与一号坑相比,二号坑具有兵种多、组成复杂的特点。该坑依据不同兵种设计了4个独立方阵:战车阵、骑兵阵、弩兵阵,以及车、步、骑混合方阵。二号坑中大部分陶俑陶马都深埋在棚木下方,考古人员提取了代表性陶俑并进行修复,包括跪射俑、中级军吏俑、高级军吏俑、立射俑和牵马骑兵俑。

  秦兵马俑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分为南区、北区、中区三个单元。坑内出土陶俑68件、陶马4匹、木质战车l乘和兵器34件。三号坑是整个地下大军的指挥机关,但坑内未发现高级别的指挥官。研究者认为,秦国执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制管理,平时军中不设统帅,最高统帅是秦始皇。作战时,秦始皇临时命将,虎符就是调兵遣将的信物。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留中央,左半授予将帅,调兵时由使臣持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2 何止秦俑:埋藏丰富的秦始皇陵

  目前,秦始皇陵园内已发现陪葬坑、陪葬墓600多处。这些陪葬坑、陪葬墓严格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划营建。陪葬坑主要有兵马俑坑、百戏俑坑、铜车马坑、青铜水禽坑等。陪葬墓主要有公子公主墓、修陵人墓等。大型建筑遗址有寝殿、便殿、飤官(食官,负责宫廷膳食的官吏)遗址等。

  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1978年6月,秦陵封土西侧20米处的一座车马坑内出土了两乘铜车马。一号车是立车,该车舆厢短小、结构轻便,车前架弩,车内置盾,车中设立能够拆卸的伞盖。二号车是安车,舆分前后,厢大盖低,四周帷蔽,三面设纱窗通风透光。这种安车的车窗可根据需要开闭,有“开之则凉,闭之则温”之誉,秦汉时期又称安车为“辒辌车”。

  铜车马上的车、马、御手及多数零部件用青铜铸造,车器和马饰用金银制作。每乘车马包括数百个大小不同的组件,很多组件又由众多小构件连接组装而成,两车的零部件总数达6000多件。体量较大、结构复杂的单体器件多采取分步铸造,铸造手法主要包括嵌铸法、包铸法、铸焊法三种。在制作过程中,还灵活使用锉磨、抛光、钻孔、切削、錾刻、镶嵌等加工工艺。

  秦陵铜车马结构完整、装饰华丽,雕塑精美,铸造工艺精湛,被誉为“青铜之冠”。它们集中展现了秦代冶金铸造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的超凡成就,是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实物资料。

  百戏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东南,于1999年3月发现,试掘面积72平方米。坑内出土了一批上身赤裸、只穿彩色小短裙、手势姿态各不相同的陶俑,他们是为宫廷表演的百戏乐舞人员。所谓百戏,是指古代的散乐杂技,包括扛鼎、角力、俳优等。这些娱乐活动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史书记载,秦始皇收六国乐舞于都城咸阳,咸阳成为一个文化交流中心,也是百戏乐舞的表演中心。秦咸阳宫壁画生动反映了宫廷宴会上的百戏表演。

  文官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封土的西南角。该坑坐东向西,由斜坡门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面积410平方米。坑的前室入口处有一辆木车,室内有12尊大型陶俑,其中8尊为袖手俑(双手合拢于袖中的陶俑),4尊为御手俑(驾驭战车的陶俑)。袖手陶俑的共同特点是双目下垂,面部表情严肃恭谨;头戴长冠,冠带系于颌下,带尾系成蝴蝶结;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身着长裤,脚穿齐头方口浅履。

  青铜水禽坑位于秦始皇陵区东北,平面为“F”形,总面积925平方米。坑内出土了46件青铜水禽文物,有仙鹤、鸿雁、天鹅等,还有15尊陶俑。青铜水禽展示的都是动态瞬间,如天鹅或立或卧,有的在觅食,有的在休息。有的鹤嘴含有一个铜质虫状物,表现的是从水中捕捉虫食后尖喙离开水面的姿态。有的鸿雁展示的则是曲颈鸣叫的形象。陶俑的动作姿态也各不相同且极具特色,很可能是敲击乐器或演奏弦乐驯化水禽时的瞬间动作。

  史书记载,秦始皇帝陵建设工程耗时38年之久,参加陵墓工程建设的人员最多时达到70万之巨。秦始皇陵持续开展的考古工作,证明其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埋藏丰富的特征,反映了秦物质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的高度发展,对于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有着重要作用。

  3 观者如潮:魅力中国的金字名片

  秦兵马俑是一支陶塑的“地下军团”,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时的秦之锐士。秦兵马俑三个俑坑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埋藏有与真人一般高大的陶俑7000余尊,与真马一样大小的陶马数百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数千尊武士俑手持实战性武器,严阵以待,场面浩大,向人们展示了秦朝兵强马壮的军事实力。秦兵马俑传递给观者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反映出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秦兵马俑出土后,我国学者最早关注和研究的是秦兵马俑的艺术渊源和艺术风格。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张仃率先提出,秦兵马俑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雕塑。研究者指出,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写实主义一直是我国雕塑艺术的主旋律。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写实主义艺术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表现为一种宏大的美、崇高的美和静穆的美。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大、多、精、美。“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场面宏大,三个俑坑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这样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雕塑史上绝无仅有;其次是个体高大,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马高1.7米、身长2米,这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迄今发现唯一按照等比例制作的陶俑、陶马。“多”是指数量多,三个俑坑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7000多件。“精”是指精雕细刻,陶俑和陶马大到身体结构,小到须发眉毛,都精雕细刻得一丝不苟。“美”是指烧制完美。陶俑真实反映了人物的相貌,五官、身姿、表情和比例都是合宜的。这是一个艺术创造、艺术加工的过程,是团队智慧心血的结晶,非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

  秦俑艺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基础上,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特定的时代精神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秦兵马俑群雕是秦人信念、力量和进取精神的体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技艺与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非凡展现。秦兵马俑作为秦文化的典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魅力中国的金字名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1979年开放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1.6亿人次,其中包括2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同时,以秦兵马俑为代表的秦始皇陵出土文物已在49个国家和地区展出277次,逾5000万人观看。 

  4 九州共贯:实证统一多民族国家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大一统”思想即已出现。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废分封而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量同衡、行同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秦朝,“大一统”思想从政治理念转化为政治实践。

  秦统一后,从中央宫廷制陶作坊及各郡县调集了大批优秀工匠参与兵马俑制作,打破了传统的父传子、师传徒模式,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技艺的交流与融合。秦代实行“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在陶塑作品上戳印或刻划作坊负责工师的名字。目前已在陶俑身上发现陶工人名92个,他们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师,工师之下还有一批徒工。从陶文可知,陶工既有来自本土的工匠,也有来自战国时期六国的工匠。此外,从秦皇陵出土的砖瓦上也发现来源于各地的陶工名,包括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湖北、河北等地。

  陶俑“千人千面”,每一个陶俑都根据身份进行了一定的个性塑造。从1974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已在秦兵马俑坑中发掘出土各类陶俑1800余件。从级别看,有身材健硕、沉稳刚健的高级军吏俑,有目光坚定、能征善战的中级军吏俑,还有英武干练、身先士卒的下级军吏俑和武艺高强、英勇无畏的武士俑。陶俑个性鲜明,制作精美,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从体貌面相观察,既有高大魁梧、面相憨厚的北方人,也有体型高挑、端庄秀丽的南方人;有“国”字形脸、孔武有力的中原人,有面颊圆润、体态俊美的江南人,还有高颧骨、络腮大胡的边疆壮汉,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体貌特征。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中出土了一千多枚半两钱,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因钱上有铭文“半两”而得名。秦统一后,废除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将黄金作为上币,将半两铜钱作为下币,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朝颁布《金布律》,严格管理钱币铸造和流通过程。在陕西、四川、山东、内蒙古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均有半两钱出土,说明统一后的货币“秦半两”当时已经在各地区流通使用。

  权是测量物体重量的器具。秦统一后,为了在经济领域实现畅通便利,建立井然有序的经济秩序,秦始皇下令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并推行到全国。在秦始皇陵飤官遗址出土了三枚两诏铜权,均铸于秦二世时代。三枚权重量不一,其中一枚锈蚀严重,其余两枚分别重254.6克、256克,约为秦时的一斤。

  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江苏盱眙(楚国故地)、山东邹城(齐国故地)、甘肃秦安(秦国故地)等地,都曾出土大量秦权,权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些遗物是秦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证据。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带领世人走进盛世强秦的历史画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辐射力持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令人神往、催人奋进。

  (作者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副院长)

(编辑:魏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