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运动一直是高雅、优美和时尚的代名词。除了比赛本身,赛场上又飒又利落的“马术穿搭”也时常引起大众和时尚圈的关注。“优雅永不过时”,我国古代也有自己的骑装穿搭。明代妇女流行穿一种原本为“骑马装”的服饰,其形制与今天的马甲颇为相似,无袖无领,对襟,但长过膝盖,名为“比甲”。这种服装来头可不小,相传是由元代皇后发明的,原本是游牧民族的骑射服饰,后来发展成一种日用常服。
明代《宣宗行乐图》中戴帽穿比甲的帝王形象。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以马上打江山、马上治天下著称,推崇骑射文化。据说忽必烈北征回朝后,来到察必皇后宫中,他在换装时对皇后说:“我们的衣服在骑马射箭时太不方便了,总是碍手碍脚。”皇后听闻,几天后便向忽必烈进献一种新服饰。新服饰既没有紧束的领口,也没有拖沓的大袖子,便于活动,利于骑射,且穿着美观。忽必烈试穿后十分认可,并将其推广开来。《元史·世祖后察必传》载:“(后)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比甲初为皇帝专用,后来渐渐流传于民间,至明代中叶成为广大士庶妇女的主要服装之一。
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并着手对社会风俗、服制进行整顿。明太祖朱元璋特别声明,本朝服制要“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悉复中国之旧”。虽然明朝推崇汉服,但元代实用的一些服饰还是被保留下来,时尚且穿着方便的比甲正是其中之一。著名的《宣宗行乐图》,就描绘了明宣宗骑马时戴帽穿比甲的形象。
明代,比甲不再仅用于骑射,还成为妇女日常穿搭的服饰之一。明代妇女的服饰大致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包括衫、袄、裙、比甲、霞帔、褙子等类别,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仍占一定比例。明代妇女也非常注重裙子的长短宽窄以及与上衣的搭配,追求时尚,讲究美观。比甲与褙子、披风等同属于外穿衣物,不仅穿着方便,还适合与其他服饰配套穿着。根据明清时期女俑及写实画像可知,比甲一般与立领衫、交领衫、袄裙等服饰搭配,叠穿之下,女子身形更显窈窕纤细,给人以灵巧、雅致之感。同时,这样穿搭还能增添造型的层次感,并可进行服饰的多种颜色搭配。
比甲有单有夹,既能防风保暖,又不显臃肿,不受时令限制,装饰效果极佳,深受明朝人的喜爱。
清代对襟平金云鹤纹袷大坎肩。
明代方领寿字纹刺绣比甲。
明代小说中有许多关于比甲的描写。如《西游记》第二十三回就写道,“妇人穿一件织金官绿纻丝袄,上罩着浅红比甲;系一条结彩鹅黄锦绣裙,下映着高底花鞋”。可别小瞧这个色彩搭配,红绿是对比色,视觉冲击感强,一不小心便会成为灾难配色,但加上黄色这个中间色加以缓冲,视觉上会觉得搭配恰当。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中,都督夫人的服装也采用了同样的色彩搭配。
明朝奖励垦荒,广植桑棉,促进了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服饰也随之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明初崇尚简朴服饰,明中期后风气大变,服饰渐趋于繁丽华美,比甲风格随之改变。北京定陵就出土过一件明神宗皇后满绣装饰的“寿”字纹刺绣比甲。顾炎武的《日知录》也提及,明代人们还常常在女性的服装面料中加入金线,“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者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襴。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一些比甲也会加入金线绣织。
到清代,比甲更为流行,且不断有所变革,发展为坎肩,即马甲。比甲在满、汉等民族中都很流行,样式也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对襟外,还出现了大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新样式。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胡大姑》道:“忽见好女子自窗入……衣绛红,外袭雪花比甲。”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多件精美的清代坎肩,织金绣花,华美如斯,与今天时尚秀场上的高级定制手工服装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我国服饰流行史上,比甲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服装,与魏晋南北朝的裲裆、隋唐时期的半臂都有渊源关系,后世的坎肩则由其演变而来。比甲发明于元代,流行于明清,由“骑马装”发展为日用常服,其演变历程是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明代穿着比甲的女子画像。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