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桂滇“铜盐古道”沿线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研讨会在云南省广南县八宝镇召开。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部门相关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百色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专家,以及广西、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者齐聚一堂,就“铜盐古道”沿线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和研究利用出版等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此次会议由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和广西教育出版社主办,广南县八宝镇壮学会承办。会议提出,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正确民族观和中华民族历史观,凝聚各方合力,做好“铜盐古道”沿线各民族古籍的抢救、搜集和保护工作,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角度阐释好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加强沿线各民族民歌的普查和采集,加强古道相关历史文化研究,打造学术研究新的增长点。
据介绍,“铜盐古道”是明清以来“滇铜粤盐”运输交易形成的一条经济和文化古道,线路穿越云南、广西两省区汉、壮、彝、回、苗、瑶、白等多民族聚居区,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代表性地区之一。云南文山、广西百色等古道沿线民间遗存的一些碑刻、文书和讲唱类文献,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由多元汇聚为一体的历史进程,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讨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黄金东作主旨报告,他认为,“铜盐古道”相关研究目前较为薄弱,建议加强资料搜集、整理和出版,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牵头,围绕古道的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一批代表性成果。其他与会专家分别作主旨发言。
此次会议召开的地点八宝镇三腊村是“铜盐古道”必经地之一。当天村里举行的“铜盐古道”沿线各民族民歌展演吸引1000多名群众参与,壮、汉、苗、瑶、彝等各民族歌手轮番登场,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与会人员还讨论了《多民族文种<梁山伯与祝英台>影印译注》项目实施方案。经商讨,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民族古籍工作者一致表示,将在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的指导下,共同实施《多民族文种<梁山伯与祝英台>影印译注》项目,相关资料搜集工作将于本月启动。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