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木椅:小家具里的大门道
来源:中国民族报 齐建萍 发布日期:2024-06-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椅子,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家具。关于其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云:“绳床十,注:内四椅子。”当时的椅子,主要指称加了靠背和扶手的胡床。胡床进入中原地区,应是在秦汉时期。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云:“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兴起于松漠地区的契丹人世代逐水草而居,以穹庐为家,最为常见的坐具就是各类毯、垫或席。五代时期,后唐供奉官姚坤出使契丹,见耶律阿保机锦袍大带垂后,与其妻对坐穹庐中。这种穹庐毡帐便于拆卸搬运,但大多低矮且活动空间有限,契丹人一般习惯于盘坐或跪坐。所以,各种材质的毯、垫或席,成为当时契丹人普遍使用的坐具。

辽宁阜新关山辽墓1号墓的《对弈图》,描绘了二人跪坐于方席上下棋的场景。

  这类坐具虽然目前尚未有实物发现,但在传世的历史画作中屡见不鲜。如,五代时期契丹画家胡瓌在《卓歇图》中描绘的宴饮场面中,就有契丹贵族坐在毡毯上,捧杯饮酒的形象。宋代画作《文姬归汉图》所描绘的穹隆毡帐胡人对坐场景,也是人们端坐在毡毯上。《契丹国志》记载,辽人在夏季有坐在草垫上下围棋取乐的习俗。辽宁阜新关山辽墓群1号墓的壁画《对弈图》中,也描绘了二人跪坐于方席上下围棋的场景。

  契丹人究竟用不用椅子?辽朝建立前后,大量中原人口北迁,伴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定居的生活模式、城市的营建愈加为契丹人所熟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促使契丹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居室用具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以坐具最具特色。目前已发现的考古材料中,如辽墓壁画及随葬器物中,都发现了制作精美的椅子。但有些椅子的椅腿较矮,人坐在上面,需要将脚向前斜伸,这大概与契丹人席地而坐的方式或者居住在相对低矮的帐室有关。譬如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出土的装饰豪华的靠背木椅,就是如此。

赤峰地区出土的辽代木椅。 

  辽代木椅以有靠背而无扶手的椅子为主,因其结构简单、使用广泛,所以数量最多。已知的辽代椅子基本都是木制的,形制基本相似。靠背、四足均用粗木卯合,椅面用薄木板镶入,靠背及四足间均用横梁加固。如,辽宁朝阳沟门子辽墓出土的木椅,使用比较粗糙的木材制成,椅腿不高,椅面前部用十字形榫卯结构边框。这把椅子最具特点的是靠背,不同于其他椅子所惯用的横梁式靠背,而是呈曲线形,中间有两根S形立柱,坐起来更加舒适。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与中原地区交流的深入,椅腿较高的椅子也出现在辽人的居室中。其样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传统家具样式的影响,椅腿分为牙条、壶门、横枨(chéng)等结构件,有直腿、斜腿、外翻腿等样式。

  辽代木椅在装饰风格上,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契丹贵族墓室壁画中,发现有椅子腿部和椅面角部包金的椅子图像,显示出奢华的风格。宝山辽墓《主室东设图》的椅子图像,通体为黑色,腿部和椅面转角部位贴有金箔。这种通体黑色和带有金箔装饰的家具风格,在中亚和埃及的古代家具中较为多见。公元10至12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繁荣。辽朝十分重视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开发与保护,对外交流活跃。宝山辽墓《贵妃教鹦鹉写经图》中绘有一把椅子,靠背搭脑(椅子、衣架等家具最上端的横梁)两端有卷翘造型,为典型的中原汉式风格,搭脑上又留存包金的痕迹,说明辽代早期的椅子已显现出多元化风格,主要是以北方游牧风格和中原汉式风格为主,部分家具融入了西亚、中亚装饰风格。内蒙古赤峰上烧锅辽墓出土的椅子,椅腿和靠背搭脑两端均呈卷云状,汉式风格鲜明。椅腿外翻呈卷云状的家具风格可追溯至战国至汉代的一些凭几,在宋代圈椅、花几和西夏佛教壁画中均有类似的外翻卷云腿足出现。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2号墓北壁绘有《贵妃教鹦鹉写经图》局部,贵妃坐的椅子具有典型的汉式风格。本文图片由齐建萍提供

  辽代还流行一种椅腿交叉的椅子。在内蒙古库伦旗6号辽墓壁画中,绘制了这样的椅子:椅腿为交叉式,椅座为平板,椅背两侧为立木,中间有两道弧形横木,椅背曲形上翘前伸,两端雕有瑞兽螭头,挂流苏。这是迄今为止发现较早的辽代交椅形象之一,工艺上明显具有中原地区晚唐制作技术特征,椅子靠背两端饰螭头、挂流苏样式也是受晚唐或五代时期中原地区交椅形制的影响而形成的。

  交椅即早期的胡床,主要特征是可折叠,原本流行于西亚地区。保持了游牧经济生产模式的契丹人,需要将使用的部分家具及日常用品通过折叠的方式缩小体积,以便于迁徙携带,这种方便折叠的交椅就颇受契丹人青睐。正因如此,这种类型的椅子在辽代使用频率更高,结构也更加复杂,加上了靠背、脚踏,进一步提高了舒适度。同一时期的宋代社会中,也有“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kǎo)栳(lǎo)样,宰执侍从皆用之”的认识,可见圆后背式的交椅是宋朝的流行款式,并由此演化出后来的太师椅等新类型。

  此外,辽代木椅在椅面框架前部的左右两端使用十字形骑马榫式的制作工艺较为普遍。骑马榫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是常见的榫卯方式,主要分为十字形和T字形两种。辽人将其应用于木椅等小木作的制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具制作工艺。河北廊坊市安次区西永丰辽墓出土的两把木椅具备典型的榫卯结构特征,其中一把椅子椅面前端左右两侧有明显的十字形骑马榫样式,另一把椅子椅面前端左右两侧为成熟的八字形格角榫,两把椅子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辽代木器制作工艺上承唐及五代,并受到宋代制作技艺的影响,不断改良,制作技艺更加成熟、精细,花样纹饰的设计以及制作技术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辽代木椅从早期线条粗犷、结构框架简单、装饰朴素的形态,演变成椅腿细长、造型精巧、线条流畅的样式,反映出多元文化融汇的社会面貌,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