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琐葡萄:中医药文化多元一体的见证
来源:中国民族报 罗彦慧 发布日期:2024-03-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琐琐葡萄”,亦称作“琐琐蒲桃”,是葡萄的一个特殊品种,明清时期沿着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原地区。琐琐葡萄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美味的水果,还被作为药材纳入中医药体系。从西北到中原、江南,人们在种植、食用、药用琐琐葡萄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共同丰富发展了中医药文化。

  关于葡萄入药的最早记载,应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称:“葡萄,味甘平,无毒。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之后的医药文献,基本延续了《神农本草经》关于葡萄功效的记载,但多未提及葡萄有治疗痘疹的作用。

琐琐葡萄 来源:《维吾尔药志》(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年版)

  明代,琐琐葡萄自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出现了很多相关记载。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西边有琐琐葡萄,大如五味子而无核。”倪朱谟《本草汇言》收录的“治天行痘疮”的方子中有琐琐葡萄。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记载的“稀痘神方”中,有“琐琐葡萄五钱”。孙志宏《简明医彀》记载的“稀痘饮”中,亦有琐琐葡萄。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载:“又有琐琐蒲桃,形如茱萸,小儿食之,能解痘毒。”以上明代文献的作者都特别写明是“琐琐葡萄”,说明治疗痘疹可能是琐琐葡萄的独特功效,至少其药用功效优于其他葡萄。

  清代的医学文献中也强调了琐琐葡萄的药用功能。如,张璐《本经逢原》详细描述了琐琐葡萄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并强调琐琐葡萄有“强肾”和“稀痘”的功效。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将琐琐葡萄单列为一味本草,标志着琐琐葡萄正式成为中医药家族中的一员。《本草纲目拾遗》卷二《火部·藏香》篇中还记载加了琐琐葡萄汁的藏香可以发痘,“藏香有紫、黄二色,紫者内有琐琐葡萄汁合成,故色紫。而一性一开关窍,透发而上升,能发痘”。把琐琐葡萄汁与藏香结合,体现了民族医药相互交流、借鉴与吸收。

  除了医药文献外,明清时期的非医药文献中也多提到琐琐葡萄的治痘功效。如,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云:“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小儿常食可免生痘,又云痘不快食之即岀。”清代汪启淑《水曹清暇録》载:“蒲桃闻有十余种……惟琐琐蒲桃可以入药,痘症内用。”

  琐琐葡萄入药的传统延续至今,一些民族医药文献也有对琐琐葡萄的记载。如,《维吾尔药志》对琐琐葡萄(维吾尔语称“温恰玉祖木”)作了详细描述,称其为“葡萄科植物”,具有“健脾胃,生津,养血,理肺,补肾”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胃不和,神志不安,头晕腰酸,咳嗽气短”。《维吾尔药志》对琐琐葡萄功效的描述基本上与明清时期文献记载相同。此外,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琐琐葡萄有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史学家李根蟠提出,中国古代农业是一个多元交汇的体系,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融汇而成,并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向前发展。与农业有紧密联系的中华医药亦是一个多元交汇的体系。中医药文化根深干壮,各民族医药文化枝繁叶茂。在中华医药发展史上,各地各民族的医药思想、治疗方法、药物等源源不断地汇入中医药体系,成为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中医药文化向前发展。

  著名学者季羡林在《糖史》自序中写到:“像蔗糖这样一种天天与我们见面的微不足道的东西的后面,实际上隐藏着一部错综复杂的长达百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以琐琐葡萄为载体的交融互鉴,是中华医药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作者系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