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委员加快古籍事业高素质人才培养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4-03-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工作人员在修复古籍。陈红彦供图

  从2007年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我国古籍修复人才从全国不足百人增加至千人,人员的学历和学科背景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相对于以千万计的待修复古籍而言,还是捉襟见肘。古籍鉴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培养难度大。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将古籍工作人才发展壮大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章节,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古籍保护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

  古籍有三种价值属性,即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因此应基于这三个属性构建我国古籍保护体系。基于文物价值,针对古籍实体开展原生性保护;基于文献资料价值,进行再生性保护;基于艺术价值,加强古籍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古籍的版刻工艺、装帧艺术、修复技法、鉴定鉴赏是我国古代书籍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任务更加艰巨,雕版、修复、传统书籍装帧技艺已列入非遗抢救的范畴,鉴定人员仍严重匮乏。可喜的是,修复、鉴定工作在科技发展的加持下得到交互发展,但总体上,古籍工作仍然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建议提升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水平、灵活用人机制,在学校教育阶段,整合学科设置,根据古籍的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三个属性,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稀缺人才的绿色通道,补充公藏单位和社会机构的人力资源;整合机制,让民间技术能手和研发力量人尽其才;建立资格认证制度,规范行业发展;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保证在职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高。总之,以各种方式加快形成高素质人才队伍,确保我国古籍事业可持续发展。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