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举办研学活动。郭进供图
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收藏、展示了一万余件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地质时期的珍贵生物化石及标本,是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一个缩影。从业17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古生物研究,用专业所长赋予馆陈数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化石以新生。
目前,国内博物馆新开馆数量呈现井喷式增加,需要各博物馆向内求发展,探索“自食其力”的渠道,激活“造血”功能。为了让博物馆更接地气,我带领团队向现代科技手段借力,通过古生物三维复原动画视频、全息投影、化石感应互动等方式,让化石“活”起来;通过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引进AR智能体感互动设备及8K天文数字球幕剧院等方式,在探索博物馆“自食其力”渠道的同时,促进科研向科普转化。
打造青少年精品研学旅游课程,是文博机构实现从科研向科普转化的一种重要方式。青少年来到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了解5亿多年的生命演变,到教学场地亲自动手挖化石,在显微镜下学习修复化石,乐趣十足又很有收获。因此,我建议加强对博物馆科普教育职能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遗址博物馆的优势,满足青少年认识科学、探索未知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传统的展览与知识普及手段不再能满足人民对博物馆的多样化需求。加强科研是博物馆的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基层博物馆由于受基础设施、科研设备、待遇、职称等因素限制,面临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现实困难。为破解人才掣肘,我建议打破传统的职称评聘比例,加大基层博物馆高级职称的比例,畅通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和上升通道。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其职能。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