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聆听“游牧民族摇篮”的文明絮语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记者 文静 发布日期:2023-12-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外景。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供图

元代龙纹瓦当。

汉代金项饰。

 

隋唐木马鞍。

 

辽代铜覆面具。

 

  呼伦湖在北,贝尔湖居南。内蒙古高原上,两个湖泊遥遥相望,辉映成北疆明珠的名字——呼伦贝尔。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大舞台,被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为“游牧民族的摇篮”。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历经千载更迭,得以保存,留下厚重无声的述说,被定格在“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

  一万年前,呼伦贝尔先民的生产生活是什么样的?作为祖国北方的史前文化,呼伦贝尔为“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源头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在“星熠北方——史前时期的呼伦贝尔”展厅,形状各异的石镞、石杵和刃骨刀,昭示着在与猛犸象、披毛犀等生物共存的远古年代,这里的先民开始使用新石器进行狩猎、渔猎、采集等活动。精雕细制的石器、琢磨剔透的玉器、美观实用的陶器以及绘在大兴安岭森林岩石上拙朴的岩画,记录了呼伦贝尔远古人类的生活印记和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

  夏至战国时期,草原征战,干戈四起。祖居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几经南迁,深受中原文化的熏习濡染,走上了一条民族融合之路。

  在“融合之路——夏至南北朝时期的呼伦贝尔”展厅,小巧而精美的纹饰牌吸引眼球,这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腰带上除了武器之外最常见的装饰品。纹饰以森林、草原上的动植物为主,纹饰牌尤以马、鹿、虎、狼等动物形象的金属质地牌饰最有特点,譬如单鹿纹金饰牌、驼形纹金饰牌、双羊纹金饰牌等。其中,黄金铸造的三鹿纹金饰牌虽只残存手掌大小,但光滑的质地、镂空的设计,亦可体现当时较高的金器制作工艺。

  观察展陈的北魏中期的陶器,不难发现忍冬纹和水波纹的频繁亮相。忍冬纹来自古代西域,水波纹则是匈奴常见的纹饰,两种纹饰的出现也说明,北魏鲜卑陶器在吸收各地、各民族文化后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纹饰风格。同时,陶牲畜、陶井、陶仓等的出现,则说明拓跋鲜卑逐渐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

  1980年,北魏拓跋鲜卑“祖庙石室”嘎仙洞的发现,震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文献资料记载得很明确,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找到了先祖的发源之地鲜卑石室,并派中书侍郎李敞远赴石室勒石《祝文》以祭祖。展览展陈的《祝文》拓印,正源自当时在洞壁上发现的李敞的壁刻祝文,这与史料记载形成充分印证。

  隋唐两朝,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部族,以“室韦”名称见诸于世。中原王朝对室韦实行怀柔羁縻的政策,唐朝在这里设置“室韦都督府”进行管辖。在“万流归海——隋唐至宋时期的呼伦贝尔”展厅,谢尔塔拉墓出土的隋唐时期的木马鞍、木弓等,因为是采用桦树皮制作,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从中或可窥见室韦诸部的英勇之风。

  宋(辽、金)时期,为强化边防、固守疆土,先后在呼伦贝尔地区设置“乌古敌烈统军司”,并修建了众多的边防城和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金界壕。金界壕又被称为金长城。展厅内,复原的部分金长城实景与背景墙上的边堡、烽火台等绘画相结合,体现了金长城的绵延、宏伟和壮观。

  隋、唐、宋(辽、金)各时期对呼伦贝尔的经略和开发,大大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在呼伦贝尔的传播,推动了呼伦贝尔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

  步入“汇聚交融——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展厅,序厅浮雕就吸引人驻足观看。浮雕内容以呼伦贝尔的元代黑山头古城、草原丝绸之路,明代的羁縻卫所、明成祖北征,清代卡伦巡边、呼伦贝尔八旗、呼伦贝尔古城等文物遗迹元素为主,全面展示了元明清时期呼伦贝尔的历史。

  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经历了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始终在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各族人民汇聚、交流、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维护了祖国边疆安定。

  元代呼伦贝尔及周边地区建造了多座古城,包括黑山头古城、巴彦乌拉古城、大浩特罕古城、小浩特罕古城等。展览展陈的龙纹瓦当出土于黑山头古城,直径17.2厘米,厚4厘米。瓦当由陶土烧制,施绿釉,呈圆形,宽沿,内饰一道凹弦纹,中部浮雕一条龙,游龙作飞天顾首状,身姿矫健、清秀灵逸,似在方寸之间翻腾起舞。

  瓦当是中原地区古代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装饰构件,主要作用是防水,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龙是中原封建王朝皇权的象征。黑山头古城是元代哈撒尔家族封地,在这里出土一枚龙纹瓦当,充分说明了中原文化对草原游牧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元代商贸活动壁画“卖鱼图”,生动表现了元代商品交易及世俗生活景象;“元世祖射猎图”不仅是一幅优秀的人物鞍马画作品,亦是研究元代前期人物肖像画的重要资料;亚细密画“蒙古象棋博弈图”,展示了北方草原民族古老的博弈智慧;西亚古画“商人运送瓷器图”,说明元代烧造的青花瓷外销到了中东国家……丰富的壁画、绘画作品展示了元代的民俗民风和文化特色。

  明朝在呼伦贝尔设立了多处羁縻卫所,对其实行有效管辖。时至清代,呼伦贝尔各民族共同镇守边疆、抵御侵略,维护北疆安宁,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驻足观看“清代呼伦贝尔各民族迁徙戍边路线视频”,不难明白呼伦贝尔城因守边而建、因固边而兴的历史深意。1732年,清政府从布特哈等地区抽调汉、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各族军民,来到呼伦贝尔草原筑城放牧,开始守护边疆、开发边疆的新生活。守护和建设祖国边疆成为每一个呼伦贝尔人的神圣使命。

  在一组精品柜中,16件珍贵的清代印章类文物集中亮相,印文有汉文、蒙古文、满文等多种文字。

  幻影成像的甘珠尔庙集市贸易微缩复原场景,重现昔日草原民族贸易的风貌。甘珠尔庙在今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乾隆年间,当地的蒙汉商贾在庙会上出售各种商品,从而形成了集佛事、贸易、娱乐为一体的甘珠尔庙会。随着甘珠尔庙会的繁荣,带来了巴尔虎草原上的经济开发和文化进步……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中,11个展厅共同讲述古代北方各民族在呼伦贝尔交错共居、交流融合,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守护边疆和护卫祖国的恢弘史诗。正如呼伦贝尔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文博暨非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白劲松所言: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的丰富文物,无不记录着呼伦贝尔古代文化与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实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文静拍摄)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