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史话】古道新履:见证文化交融的“茶船古道”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郝国强 黄凌智 发布日期:2023-08-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茶船古道线路图(局部)。 戚可夫摄

  西有茶马古道,东有茶船古道。商品贸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茶马古道以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附线,构成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与茶马古道的陆路贸易不同,茶船古道则是水路贸易的代表之一。在陆路交通相对闭塞的岭南山区,适合在此流域通航的“尖头船”应运而生,各流域水路贸易蓬勃发展。茶船古道是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遗产,既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也是一条富有特色的国际商贸通道,体现了中国近代的对外交往。

  山险难挡茶香,茶船古道之始

  六堡茶属黑茶类,因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有1500多年种植历史,以“红、浓、陈、醇”及其独特的槟榔香味成为中国名茶。六堡镇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古时道路崎岖难行,为了更方便地将六堡茶转运,只能通过水路运输。以苍梧县六堡镇合口码头为起点,经过六堡河、东安江、贺江、西江的数百公里航道,连接广西、广东,再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洋诸国建立联系。

  每年的产茶季,六堡茶就会在合口码头装货,沿六堡河而下,经过梨埠镇码头再换装上大木船,顺着东安江而下进入贺江,再经广东封开县江口镇进入西江,然后在郁南县都城镇换装大货船,运至广州,最后经由广州港出口至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六堡茶不再完全依托水路运输走向世界,茶船古道上的船商成为过去,六堡茶正以全新形象走进大众视野。

  时势铸造茶质,六堡茶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流通范围的扩大,使得六堡茶作为商品的地位不断提升。早期的六堡茶虽保持古法制茶,但依然存在大量散茶。便宜的散茶同样耐泡、味浓,因此茶商打出“不记年”“陈六堡”等六堡茶商标,在普通百姓中推广。随着六堡茶知名度上升,进入六堡镇的大小茶商日益增多。

  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人们对制茶工艺也有一定的改进,例如多次蒸焗压箩,这使得六堡茶在运输存放方面拥有更为明显的优势。据《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全。”这一记载说的便是六堡茶在耐存储能力上的与众不同。

  六堡茶的主要消费区域是港澳地区和南洋地区。19世纪末,英国在印度等地引种茶树大获成功,中国销往欧美地区的茶叶量大幅紧缩,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占比由1886年的57%下降到1903年的10%。而六堡茶这种基于大众、致力打造自身品牌的精品,在近代茶叶市场浩劫中却得以幸存。在此后中国茶叶出口紧缩的日子里,六堡茶不仅不受影响,还通过进一步提升炒青技艺,巩固了贸易地位。六堡茶是茶船古道上的重要商品,这条贸易路线上的各族人民始终保持着相对固定的消费习惯,不论是普通劳动人民还是富甲一方的商人,都对六堡茶有固定的需求。

  由茶及人,文化沟通的桥梁

  茶船古道沿线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总体上可按照物质类与非物质类来划分。物质类文化遗产有茶船古道本体以及附属建筑,如驿亭、关隘、木桥以及周边山水植被景观、文物、古建筑(群)与附近的村落(群)等;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包括与茶、船有关的传统技艺、帮会组织、行为禁忌、信仰仪式、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美食小吃等。可以说,茶船古道既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又是孕育新文化形式的摇篮。

  固定的消费习惯,造就了茶船古道上各式各样以茶为媒的文化。其中,各类茶馆、茶楼便是典型代表。作为平民化的公共聚集场所,一座茶馆辐射区域内的各种信息都会在此汇集。茶船古道上,有茶寮为外地、本地劳工提供休憩场所,亦有茶居、茶楼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客人服务。六堡茶在近代的发展,是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一方面,茶船古道连接了不同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共同的记忆;另一方面,六堡茶具有广府文化特色与内涵,对于东南亚华人以及其他拥有广府文化背景的华人而言,能够唤起身份认同。

  如今,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茶船古道的历史底蕴成为其独特的优势。六堡茶作为一种商品,本身承载着生产记忆,而茶船古道则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从古至今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017年,苍梧县提出加快茶旅融合,以六堡河为主线,以茶、泉、林为核心元素进行河道整治和美化,打造茶船古道旅游带;建设六堡盘龙茶文化博览园,打造集茶文化休闲、茶韵养生、健康度假为一体的特色茶文化产业园;以六堡茶和芳香八角文化为特色,开发六堡山坪养生度假和瑶族乡村风情游。梧州市通过多元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将茶船古道再次带进大众视野,古老茶道过去作为商业资源吸引海内外客商,今日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

  古道今行,绵延不断的民族交融

  茶船古道,在种茶、制茶、易茶、品茶等诸多环节中,体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在种茶方面,六堡茶通过长期发展,种植地域由原产地苍梧县,推广至贺县、横县、恭城、三江、河池等地,逐渐形成以六堡镇为核心的产茶区。在制茶方面,六堡茶制茶技艺不断发展,从传统的制茶方式,到使用先进的冷水渥堆发酵工艺,是瑶族、汉族等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在茶叶贸易方面,茶船古道联系起西江流域甚至更广阔区域的各族人民,茶农、船商、茶商等群体围绕茶贸易产生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在品茶上,六堡茶以独特的发酵技艺和优良品质,为世界贡献了来自中国岭南的优质茶饮,并依托现代物流技术让世界上更多的茶文化爱好者享用这一美味。

  以六堡镇为起点的茶船古道,是一条跨越山海的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密切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西少数民族非遗的创新交融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项目号JDZD202212)阶段性成果。】

(编辑:李翠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