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好河山土最腴
来源:新疆日报 李剑 发布日期:2023-04-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都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在我们感慨震撼于伊犁之美的今天,不妨回望142年前的一天——1881年2月24日,那是《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签订的日子。虽然这仍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这场谈判却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难得的一次成功交涉。

  这一天,俄国圣彼得堡应该仍处于冬日的寒冷气息里,不知当时孤身一人在俄国谈判的曾纪泽是怎样的心情。

  身为清廷重臣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是官宦子弟中绝少的几位懂英文、通西学者之一,是清代著名外交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

  1880年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大臣,并作为钦差大臣,与沙俄谈判修改崇厚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曾纪泽抵达俄国后,与俄外交大臣格尔斯及俄驻华公使布策等艰难谈判。

  《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成功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土地。它仰赖于左宗棠和曾纪泽的相互配合。武有左宗棠坐镇哈密,兵分三路严阵以待;文有曾纪泽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由此,今天的伊犁才能够成为回归中国版图的沃土,让世世代代的伊犁人可以欣赏木扎尔特冰川恢弘的余晖,饱览这片大地上丰富热烈的色彩。

  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亚浩罕汗国的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南部,战火一度从南疆烧至北疆。趁此机会,俄国出兵伊犁,于1871年7月开始在伊犁进行殖民统治。

  新疆告急!南疆以及北疆的部分区域均为阿古柏掌控,伊犁则为沙俄以“代管”之名,行强占之实。

  此时,清廷内外交困。左宗棠上书朝廷时慷慨陈词“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一句话,新疆不稳固,北方安全就无着落,整个国家安全也将随之崩塌。新疆安危,关系着举国安危。

  于是,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准备收复新疆。此时的左宗棠年逾花甲,他坐镇肃州,指挥西征军以雷霆之势,于1877年6月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整个新疆地区。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清人杨昌浚的这首诗,正是写于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之后,饱含着诗人内心的振奋和欣喜。

  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对祖国一统的期待,这是无论古今,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沙俄入侵伊犁之初,曾向清政府表示,“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复之后,即当交还。”

  可是,当清政府以其许诺要求归还伊犁时,沙俄又百般推脱,不予交还。为此,1878年,清政府派出户部右侍郎署盛京将军崇厚为谈判代表,与俄国商讨归还伊犁事宜。但崇厚于1879年草签的《里瓦几亚条约》不仅丧权辱国,还让俄国取得了比强加给战败国还要苛刻的特权。

  清政府拒绝承认《里瓦几亚条约》,命令左宗棠继续整军备战,同时,派时任驻英法公使的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赴圣彼得堡与俄国谈判改约。

  1880年5月26日,已近古稀之年的左宗棠将行营由肃州迁至哈密,抬棺进疆,以示为收复伊犁而战死疆场的决心。他制定了兵分三路,用武力收复伊犁的严密作战计划。“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他的这句铿锵之言,至今仍在天山南北回荡,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两个月之后,曾纪泽到达圣彼得堡,开始了一场与俄方代表艰难而漫长的谈判。

  谈判初,俄国代理外交大臣格尔斯宣称:“《里瓦几亚条约》只候照办,无可商议”。曾纪泽则毫不示弱,全力为中国争取一分一毫的利益。

  沙俄驻华公使布策说:“如果中国以为特克斯要紧,就必须让出另一块地盘。中国沿海地方,何处可让?”

  曾纪泽答:“我想自今以后,中国土地断无再让之事。”

  当沙俄代表倨傲地以战争相威胁时,曾纪泽说:“中国不愿有打仗之事,倘不幸而有此事,中国百姓未必不愿与俄一战。中国人坚忍耐劳,纵使一战未必取胜,然中国地方最大,虽十数年亦能支持,想贵国不能无损!”

  如何在异国他邦顶住威胁,凭一己之力,与一众人等唇枪舌剑长达数月?想必,曾纪泽心里装着的是一张完整的版图,肩上扛着的是悠悠千年所铸成的民族使命感。

  “多争一分,国家即少受一分损失。”这是曾纪泽抱定的谈判宗旨。左宗棠称赞他:“奉命出使,交涉事件,随事执中,宽而有制。”

  在曾纪泽和左宗棠等人的努力下,前后历时半年的谈判在1881年2月24日落下帷幕,《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中国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伊犁,终于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清朝文人萧雄的《西疆杂述诗》中有一首记述了当时伊犁的景象:“绝好河山土最腴,九城风雨课粮储。干戈攘后遗民少,为广招徕走传车。”十年蹂躏,让伊犁人烟稀少,一片破败荒凉。

  俱往矣。

  今天,当我们到达当年“以此为界”的霍尔果斯时,看到的是一个正在蓬勃成长的年轻城市。它漂亮、干净,各种风格的建筑在此拔地而起,表达着面对世界的自信和从容。

  1952年,第一代国门投入使用,那是一小排红砖垒就的平房。2018年,第六代国门建成运营,已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大理石建筑。它的年通关能力达300万吨,进出境人员查验能力达500万人次。仰望这座气势如虹的国门,感受到的就是自豪。

  走进中国首个跨境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时,可以看到商铺林立,各国商品在此荟萃,琳琅满目。合作中心内现有中方商户上千家,哈方商户三四百家。“等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这里的游客预计平均每天能达到1.5万人次。这一溜红色的小木屋到时会全部投入使用,成为国际风情街,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充分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情和特色餐饮。”合作中心负责人加依达尔·阿勒玛斯指着一排独立成栋、造型别致的红色建筑告诉我们。

  这个留学归来的年轻人,热情洋溢地向我们介绍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内各个建筑的不同用途,以及日后的规划,“这里叫做中哈连接通道,以后,我们也想把它打造成可供游客打卡纪念的景点。”

  中哈连接通道宽80米,两边各有一段浮雕墙。道路两侧耸立着两座高达18.81米的建筑,寓意为霍尔果斯口岸于1881年开始通关。建筑的方鼎顶座代表中国长城,方鼎下底的造型为穹顶,鼎上托着一枚蓝色的宝石。这是融合了中哈两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寓意两国之间情谊坚固,友好发展。

  想象着夏日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内人群熙攘、热闹非凡的景象,那些曾经为了争取这片土地而拼尽全力的先辈们,见此盛景,应会舒目展颜吧。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