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只要是养奶牛的人家,都会做奶皮。奶皮是门源县的土特产和名小吃。
门源奶皮源于何时无确切考证,但在清代流行的民歌“花儿”中就有关于奶皮的唱词:“长面擀哈炕煨哈,茶碗里奶皮泡哈!”朴实的乡音,唱出了门源奶皮的源远流长。
酥软的奶皮向来是门源人炕桌上的至爱,到如今也是享有其名,让多少人念念不忘那绵长醇厚的味道!
作为门源人,我自然也喜欢吃奶皮,那带有淡淡甜味、奶香醇厚的味道是我小时候的最爱。记得那会儿,姥姥隔三差五就会买来两三张奶皮,放在碗柜的夹板上。我总是趁姥姥不在的时候偷偷地掐一点,掐一点。现在想起来,奶皮香浓的美味好像还在唇齿间荡漾。
每天吃早饭的时候,姥姥会在炉火上烧一壶酽酽的熬茶,然后在碗里放上几小块奶皮,再冲上茶。我总先把浮在碗边的奶皮解决了,再潦草地喝几口茶。姥爷笑着看我的馋样,有时会把他碗里的奶皮用筷子拨进我的茶碗里。
姥姥知道谁家做的奶皮厚实、味道好,卖奶皮的也知道姥姥好这一口,做得十分用心,隔一两个星期就给姥姥送货。
奶皮为纯牛奶制作,色泽为黄白色,半圆形,直径一般为一尺左右,上面有蜂窝状的小孔。在农家厨房的灶头上,锅是平底大铁锅,用自家地里的柴草烧火,风箱吧嗒吧嗒地拉起来,往锅里倒上牛奶,一张奶皮得用七八斤牛奶。火不能大,大了牛奶就烧糊了,也不能太小,太小的火势不起作用,火不大不小,才能稳妥地做成奶皮。
这奶皮吃个鲜,吃个酥,放久了的奶皮不仅没有了鲜奶味,还会发霉。即便放置得当,气温不热不冷的情况下,奶皮风干了,表面还能保持原有的样子,但吃起来硬邦邦的,时间长了还会有一股怪味。
在我住的小镇对面的南山,有一个麻莲乡,此地出产的奶皮因质量好、味道佳而出名。几年前,有人出远门,为了给亲朋好友带点土特产,就专程去麻莲乡买奶皮。想来对于门源人来说,奶皮确实是最好的礼品,营养好、口味佳,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是纯绿色食品。
这道小吃不知滋润了多少门源人家的日子。在往昔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有了它,日子就光鲜了;来了客人,炕桌上有了它,这客人就招待好了。
我有一个舅爷在麻莲乡,他家养着两三头奶牛。每到他家做客,便有黄澄澄、软墩墩的奶皮端上桌。奶皮被切成菱形小块,然后抓着放进碗里,经茶水一冲,奶香四溢,奶油的油花在碗里飘散,香味早已飘出了农家小院。别的倒罢了,这奶皮加奶茶,吃了肚子就饱了一大半。舅爷家的奶皮是最好的,到现在我都这么认为。
奶皮最初是门源小媳妇心灵手巧、妙手偶得的产物,到如今,它已不再是乡村农家炕桌上的专属。也不知是谁家的女子最早将做好的奶皮摆在了街头,奶皮销路不错的消息不胫而走,三三两两的女人便挽着篮子上街售卖了。
在小镇的西街头,每天一早,俊俏小媳妇和阿娘们挎着篮子,兜售她们精心酿制的奶皮。用牛奶做的奶皮销路极好。这些阿娘、小媳妇们清早挎着篮子,从云雾缭绕的山中披着晨露走出去,争相卖完了奶皮后又急急地往家里赶。
后来,有人在镇上成立了奶皮收购点,将收购来的奶皮统一包装,销往市区乃至省城。奶皮有了精美的“外衣”,以大方得体的样子走出去。听人说,门源奶皮在省城西宁的销量特别好,人们都争相购买。一张奶皮能卖到二十多元,城里人买了吃个稀奇或用来孝敬家中老人。我听了不觉欣慰,这小小的奶皮,竟能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实在是一大美事。
家乡那风味隽永、香浓美味的特产奶皮走出农家,加入琳琅满目的“食品王国”。但因它保鲜期短暂、家庭小作坊式生产,不能周游于世界,这也是一件憾事。
有时想吃奶皮了,我就到西街头买上一两张,回家慢慢享用。每当此时,眼前不禁浮现小时候与姥姥姥爷一起度过的时光。如今他们已去世多年,但这奶皮还不时地慰藉我,让我忆起天真无邪的童年。
如今,各种美味食物涌入眼帘,也挑战着我们的味蕾:酸的、甜的、辣的、咸的、怪味的。品尝之余,总觉得家乡小媳妇们纤纤玉手里做出的奶皮才是最美味、最地道的小吃。
家乡的奶皮之所以能留住原初的味道,全凭它的本色本味——最是那舌尖上的浓郁和纯正,才是家乡人炕桌上最踏实的香甜,是山坳里质朴厚道的性情凝成的滋味。
只要你到门源做客,当你坐在农家的炕头,当滚烫的茶水冲在奶皮上时,袅袅腾起的浓郁奶香扑进鼻翼,足以让你沉醉其中。
(编辑:魏妙)最新新闻